这几天,我爱上了一件事,在微信读书app里听一本书《写出我心》。
这本书,是鱼哥推荐的。
当然,谁推荐的不一定就能让你喜爱上,就像他推荐过的几本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精简写作》等,很多仍然冷冷地放在书架上,并没有太多的感受。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这本书,听过一两遍,觉得微微感人,却没有力气再读,再听。
不是不好,只是此时无法动心。
而《写出我心》,我已经自然而然地听了几遍,而且每一次心灵都能得到抚慰,也能感悟到写作真正的意义。
由于今年我参加的很多社群都是看成绩的:你是否通过原创审核,是否加V,是否坚持日更,是否社群运营里最优,是否哪方面成为被看见的那个人。
这让原本喜欢晋级的人,包括我,也得到了一些快感,但更多的还是焦虑和失落。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写作有点慢,有点跟不上,想出头也不行。我一直以为自己不行。
还好,后来鱼哥跟我说,不一定要定拿青云的目标,因为那需要让自己成为标准写作模式的人,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还有阿紫,我问她,好像自己在社群中没有参加很多活动,她说,你的目的不在这里,而在文章。
同时,有时文章方面的困惑,我会求教贞媛姐。
感谢这些活动,这些人,让我更清楚自己,更清楚眼前的路。
说得有点远了。
说回这本书,可能是在今年的焦虑中,这本书是唯一让我心灵安宁的了。
她让我知道,写作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让心灵发出她自己的声音。而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代表我们自己,她是当下那个时刻的心灵震动,过后,也许你也不是那个样子了。她是一种记录,是心灵流动的痕迹。
当然书中不一定是这样说,上面这一段是我自己总结的。
每当听到作者说:不要去修改,不要担忧逻辑,只要开个头写下去,不用只关注一个主题,甚至写到一些看起来失控的东西,也继续写就好,不要批判自己,就算感觉是垃圾都可以,而且要找一些小方法让自己静心,奖励自己小蛋糕都可以......这些都让我的心既平静温暖,回到写作的初心中的感觉,又让我的心沸腾起来,重新看待自己写作的慢节奏。
为什么我明明拥有心灵的流动,却向外一直寻求写作方法呢?为什么总为了跟随他人而迷失了自己?为什么从来不相信自己?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强大的包容,当包容心灵的文字时,可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我开始在石墨中建立一个文档《我写我心》,感觉很棒。
我还发现了自己强大的通感力。通感力就是将各种感官互相融合来描写的能力。
我曾经不知道通感,以为是自己胡乱比喻,现在看来,这种随性的通感,就像舞台上的魔术一样神秘,甚至很吸引人。
我还发现,自己一直能把场景写得很细腻,一个角度,一个角落,一句话,都能带来心灵的强大感受,这是一种特别珍贵且无需过度训练的天赋。
同时,鱼哥建议我模仿鲁迅和朱自清的文章,我自己比较喜欢朱自清的,我想真正去学习朱的文章,让用词精简,描绘变得更流动,更美。
综上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体悟:
一是要珍惜自己拥有通感和细腻两个天赋,二是找到适合模仿的作家,去模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