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至今还沿袭着古人的习惯。嫁出去的女儿,在一年当中最主要的几个节日里是不允许回娘家的。说什么“对哥哥们不好。”具体怎么不好,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是要遵守古人的遗传。
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女子例外,虽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较随意个性,不愿被那些规矩约束,但也没有人主动打破,不让回就不回去了,多数出嫁的女子选择在节前或者节后回去看望父母,这是在父母还健在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们不在,记忆中很少有哪个女子回去,除了与哥哥们感情特别好平时交往多的人,偶尔会回来。
父母的一句话就是圣旨,对于一年在外的子女们也都默默听从。本来,趁着节期回家看望父母,为了家人团聚,为使父母高兴。若为专要打破一些规矩,使得父母们不高兴,村里人说闲话,就适得其反了。谁也不会较这个真,听从便是。
我想,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兄弟姐妹还比较多,女儿不回去有儿子、儿媳。若儿子多,孙子就一大堆,可谓儿孙满堂,光祖耀宗。常说“女儿是外人。”平时有什么重要的事也不会和女儿商量,儿子才是主心骨。过节的,一大家子人团聚一堂,热闹无比,谁还稀罕你这个嫁出去的女儿回去呢!更有甚者说:“外甥外甥,吃了就跑。”听起来就是怎么都没感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稍大一点的孩子,就意会到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有些敏感的孩子宁愿在爷爷奶奶家挨打,也不愿意去外公外婆家吃好的。这种关系多年来相互影响形成,也不全是外甥们没良心所致。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认为女子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会像儿子那样承接香火,延续子嗣,为娘家创造价值。女孩虽然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但出嫁之后,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血缘关系,但实际上从结婚那刻起就由亲密渐渐走向疏远,无论女子怎么努力,在很多事情上都很难扭转人们定性的想法,永远像水一样泼出门外了。
那么,为什么古人过年不让女儿们回娘家呢?之前与人讨论过这个话题。不知对否,且看分析:
如果回了娘家,娘家这一年一旦发生什么不好的事,那么就在人意识中认为是女儿回家过年带来的晦气。各种疑惑猜疑就全来了,闲话压死人,谁也不愿意被卷入话题中口口相传。
结了婚的女儿,在婆家待着不顺心,或两口子吵架,女儿会往娘家跑,或住一段时间,娘家为了女儿缓和矛盾关系,一般父母劝和不劝离,就会让女儿回到婆家去,自己面对。这样,节期便是最有利的约束,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当然,也有故意在节期跑回娘家的,这是明显表明立场,决定离开婆家的行为,周围人一听便知。还有,即使是离了婚的妇女,也不让回娘家的,这就要看娘家哥哥或弟弟们愿意不愿意收留这个妹妹或姐姐。
如果是现在,独生之女占主导地位,父母年纪大了,若只有一个女儿,逐渐会打破这种习惯。孤寂的老人们需要照顾,过时过节更是寂寞难耐,自然的希望女儿带着一家人回去,何尝不是幸福之事呢!城市里早就打破了这种约束,在过年的时候,若都是独生子女,有很多会选择让双方的父母都来聚在一起,也是很快乐的事。独生子女环境下,表亲姨亲都没有了,以后也很少有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叔父,过年走亲戚,也都是特别的至亲来往,不像以前过年走亲戚也需要很多天,起初人们买着纸包装的糕点,舍不得吃,这家送礼到那家,等正月走完亲戚后,里面的糕点早已变质了,不得不让人可惜一番,含笑叹息。
很多事情,都具有利弊两面性。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抉择当下的,有些事情则不能,因为你不能改变时间,改变时间的结晶产物。只能,学着换一种方式适应环境或改造环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之所以能在树下乘凉,是因为有前人辛劳栽种。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对人有益的,会流传的更远,若不适用与人,慢慢的就会被淘汰掉,只是时间的问题,人们观念上的接受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