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磷石岸上,浓淡树林分。
隔水见寒岛,暗枝藏宿云。
贤哉吾益友,持以赠离群。
琥珀不须问,中心多化蚊。
此诗为“广陵欧阳永叔赠寒林石砚屏”,作者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1002—1060年,宋宣城人。1060年,汴京爆发疫病。农历四月十七日,梅尧臣不幸感染,八天后病逝(1060年5月27日)。
古代称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做“疫病”,今天所说的疫情,就来源于此。又因为这些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大多以高烧发热为主要症状,因此也被称作“瘟疫”。“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抗疫史。
梅尧臣和欧阳修是至交好友,梅尧臣去世后,其墓志铭即为欧阳修所写,墓志铭开篇就是讲这次疫情前后的情况: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邪?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
可见在大宋朝的疫情下,一样也会闭市歇业,隔离群众。只不过梅尧臣太重要了,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好友们还会不顾后果,前去探望,这也表明梅尧臣在文坛上的地位,“咸顾惊语”四字,道尽悲欢。
由于大疫往往会夺取很多人的生命,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如今媒体发达,国外对我国的各种做法态度迥异,现在不得不向我们看齐,却又做不到。但细翻史书,今天的很多做法,都会在历史中找到影子。
隔离病房
在防疫时,先辈很早就意识到隔离病源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最早的隔离病房记载始见于汉代: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病例报告和可疑排查
睡虎地竹简中就有记载,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个人卫生
“沐浴更衣”,通常被当做庄重的仪式感。实际上,不防看做古人对抗疫情的一种延续。另外,一些在春季的风俗,大体与抗疫有关,如饮雄黄酒,挂菖蒲,艾叶和十大功劳等药材于门窗等处。
官方免费抗疫
由于官方可以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调动物资投入灾区,更快速把疫情控制住。虽然汉之前的历史记载较少,至少从汉代,就已经出现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文献记载,这样的做法,被历史证明是最为快速地安定民心,控制疫情的办法。这也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
历史虽然有时候不说话,甚至被嘲讽成垃圾堆,但历史也是血液,一直鲜活地流淌着,它也是基因,你不知不觉地,就有了传承。西方没这个,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做此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