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写在《目送》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书中深涵了龙应台的一生所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读来虽显忧伤,却深邃美丽。 初读《目送》,未经生死不知其辛;再读《目送》,确可感同为子之楚。爷爷走了以后,父亲久久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他说,真的很无奈,这是做再多事、赚再多钱也无法挽回的。我想安慰,却不知口从何开,再多的深情也无法言语。终身铭记的最后目送,饱含泪水的最后凝视,徒剩因情绪跌宕而剧烈起伏的胸膛。如此目送,令人唏嘘。人生的路途大概本就如此,伴随着不甘,夹杂着些许无奈,却更显苍白。
时光走得很静,不知不觉,多年逝去。第一次外出归家冲向父亲的欣喜若狂,仍记忆犹新,那时,他就是我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回家,即便崴脚卧床,也很欣然地回复:“爸,我挺好的!”。毕业在即面临择业,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何去何从,他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一心里祈盼我能回家。自记事以来,我所经历的目送,都是简单的凝望,虽然也掺杂着不舍和无奈,但至少归期可待,至少重聚不会太久,至少都不是最后一次目送,其实这也是一种幸福。
不喜离别,勿谈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离别本就给人带来伤感,这个送别的形式让人更添悲情。所以不论幼时离家上学,还是长大后赴远求学,我都很少让人来送。我害怕看见一个转身后的不舍的双眸,因此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每年夏天,都要送走一届师兄师姐,最熟悉亲戚的他们,四年为我们指风引路,在外他们便是亲长。直至毕业季,要送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舍友,同在一屋朝夕相处,四年以来却更是兄弟。直至近夕,恍惚间,送愁别绪之感似曾相识,因为剧情的发展,每个故事总有结局。去者不复返,重聚无可期,自此,文末最终划上了句点,独留回忆于心田。
夜跑恰至一处街角,前方暗黄的灯光下,轮椅上坐着一位年将近百的老者,身后跟着白发稀疏却依旧健朗的男子,他推着他,不紧不慢的脚步,稍带微笑的面容。我想大概是对父子吧,一同退休在家,已无事业之思忧,无琐事之纷扰;朝夕之间,尽享天伦。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我思绪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