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在教研组会议上对青年教师谆谆教导:“少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籍,多研究课本和教学参考书,还有那些名校的习题集,考试成绩自然就会上去,我教了近三十年的语文,这是最宝贵的经验。”某中学的教导主任在学校图书室发牢骚:“订这么多教学专业杂志有什么用?谁会看这些?白花钱!”和这位主任很熟,他不喜欢看教学类书籍,但是喜欢读武侠小说,在学校里是很有名气的“金庸迷”。我很佩服这两位老师的直言和坦率,无意之间,自己的心扉全部洞开,让我们瞥见了教师阅读真实的一幕:校园流行不读书。
这似乎不能全怪教师,不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5年来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全国只有51.7%的识字国民读书,这一比例比5年前下降了8.7%”,也就是说,识字国民近半数不都读书。据《深圳晚报》在2004年年底对深圳市民读书情况调查,约有36%的人“读书越来越少”;普遍在中学和大学期间读书最多,参加工作后,读书又少又专;30岁以上的人读书开始明显减少;40岁以上喜欢读书的人更是少得可怜,40到50岁这个年龄段喜欢读书的人只有1%左右。看来,学校流行不读书,只不过是国民整体阅读率下降这个大气候下的小天地。
校园流行不读书,也有教师负担过重,读书时间太少的问题。整天忙于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将教学当作一种技术,认为凭借多年的功夫就可以拿下,因此不愿意拿出时间去阅读教育经典,还有那些有深刻影响的社会科学著作和文艺作品,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可是,这些并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在学校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闲暇时忙于闲聊者有之,忙于“搓麻”者有之,忙于娱乐者有之,为什么就不能做一回“读书者”?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其中关于阅读的一段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句话是这么说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学校本来就是读书的地方,师生阅读应该是学校的常态,如果教师都不读书,我们还能指望谁去坚守读书这块精神的乐园?宋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如果不去阅读,学生是否还会觉得老师“赏心悦目”呢?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一桶水都不够,必须要有自来水。教育是提高心智的活动,首先要求教育者本人要有高雅的气质,智慧的心灵,如果不坚持经常性阅读,以阅读这种方式来修身养性,提高学识,高雅就会走向低俗,智慧之花就会枯萎,自来水之源终会干涸。所以,从功利的角度讲,阅读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基本条件。更何况,现在的学生也缺乏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不仅要靠教师引导,还需“身教”,以身示范,喜欢阅读的教师后面必定有一群喜欢阅读的学生,现在是习惯于阅读的学生,将来就是有阅读习惯的国民。
学者薛涌说:“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学校是否流行阅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人是否阅读。
发表于《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双月刊)2007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