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周口市淮阳区文正学校 陈俊丽
开学伊始,我让孩子们按高低个排了座位,在排座位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告诉我:“老师,我和徐慈是邻居,让我们两个同桌吧。”“你们两个保证不说话?”我问。“我们保证不说话。”小女孩肯切地回答。“如果说话,我就把你们两个调开。”小女孩儿郑重的点点头。 于是我让这个小女孩儿和她的邻居做了同桌。在排好座位的第三天,我就把这个小女孩和她的同桌调开了。原因很简单: 她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座位的突然调开,小女孩儿很不高兴。但我对此没做什么解释,我想小女孩儿已经明白了。可能小女孩把调座位的事给妈妈说了。妈妈又给我打电话,我把原因说了一下。我依然坚持让小女孩儿坐现在的座位。
这样坚持了大概一个星期,因为小女孩个头实在有点低,我又把它调回来了,不再和他的邻居挨着。但我能看出。在调回来的那个上午,小女孩儿一直非常的珍惜现在的座位,上课比谁坐得都好,注意力比谁都集中。我想这是他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了自己应该负的责任: 也许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由此我想到: 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就像美国的总统林肯小时候因为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当邻居家的老奶奶出来让他赔偿的时候。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他的不小心而帮他承担责任。而是先把赔偿那12.5美元帮他拿出来。然后父亲告诉他: “这12.5美元,我可以先帮你拿出来,但是以后你必须还我。”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怎样拿出这12.5美元呢?后来林肯就到饭店刷盘子洗碗。小林肯不知刷了多少个盘子和碗,终于攒够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后来林肯回忆说:通过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什么叫责任。我想说,这是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父亲。为什么中国的有些孩子长大成年之后,有时候不能承担责任?就是因为在他小时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给他承担责任的机会。所以,就有了现在的长不大的孩子被形象地称为“妈宝”、“巨婴”。这难道不是我们的问题教育所导致的吗?
在一个星期一下午放学,老师们要开例会,我在开例会时,儿子就在操场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我们开会开了一个多小时,儿子就玩了一个小时,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了,这时候儿子的作业一点还没写。他有点着急,我告诉他: “你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是第1、2课的词语抄写三遍并默写一遍。”这时儿子对我说:“这些词语我都会了,可以直接听写。”我知道他掌握的并不牢固,所以告诉他,这是老师要求的,是抄写三遍并听写一遍,而不是抄写三遍或听写一遍。儿子又让我打老师电话确认,我问了老师,老师说就是先抄写三遍再默写一遍,儿子还是不想抄写,于是我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着办吧!如果完不成,明天你找老师交待。”儿子没有办法,只得坐下来写作业。语文加上数学作业写完时就九点多了,也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 坐在床上,我对儿子说:“如果你今天把一部分在操场上玩耍的时间拿出来写作业,你就不致于这么晚完成作业了。既然你选择了先玩,那现在就不能玩了。”儿子也无话可说,只能睡觉了。 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累。如果孩子开始没有把写作业当成自己的事情,我们提醒又无效的情况下,那就先不管他,另外和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第二天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完不成作业自然受批评,也许再有作业时就不敢拖延了。有时候,在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我们需要扶持孩子心中那个积极的自我。在我们办公室,有的老师在辅导自己孩子的时候,有时也忍不住唠叨,批评。有时也会拿自己孩子和别的优秀的孩子比较,有时会说出放弃孩子的话语,回顾最近一段时间陪伴孩子写作业、上学的过程。我对孩子说的话有时也是不恰当的,比如说: 在让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命令,在禁止孩子玩游戏时,总是强行禁止。这无形中把孩子推向了我们的对立面。有没有更合适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呢?
最近我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好父母,好家教》,在这两本书中,很少出现魏书生老师和学生对立的情况。因为魏书生老师相信: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自己的助手。如果把这个助手挖掘出来,就会让我们管教孩子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底怎样才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助手呢?举个例子: 当孩子作业拖拉或者向后推时,我们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人物奥特曼和怪兽做比喻。把坏的思想和行为比作怪兽,把想学好、做好的行为比作奥特曼。告诉孩子: 在你的心里住着两个人物,一个是奥特曼,一个是怪兽。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想先玩儿,然后再写作业。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 “现在在你的心里,怪兽占了上风。其实你很想先写作业,然后再玩儿。但是怪兽告诉你先玩儿吧,然后再写作业。这时需要我来帮助你和奥特曼一起打败这个怪兽。”如果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意见。因为这样说,孩子不是在我们的对立面,而是我们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对付怪兽。孩子心目中的那个奥特曼也就成了我们的助手。如果孩子正在贪玩儿忘记了写作业,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现在需要我来帮助你和你一起打败心中的怪兽。这样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制止孩子贪玩的毛病。比我们直接的制止、指责、唠叨要强的多。
这也就像有人说的: 在倒洗澡水的时候不要把水和孩子一起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