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岗位职责有争议,那互联网公司里争议最大的一定是产品经理岗。
曾几何时,我也是“不懂技术的产品不会是好产品”这个观点的坚定拥护者。在当时看来,产品经理最本职的工作就是在公司开发人员的能力范围内,设计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在这样的认知下,如果一个产品不懂点技术、不懂点架构,就体会不到设计时的那种在用户体验与技术实现间平衡,以及在功能快速上线与产品扩展性间取舍的心力,因此觉得不懂技术的产品无法发挥出产品工作的真正价值。
“产品经理必须懂技术,那么要不要懂市场、要不要懂销售、要不要懂运营、要不要懂财务、要不要懂法律……”这个问题,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经验告诉我,要做好产品工作,这些都要懂。所以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有一个“度”的概念。根据产品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公司人员组成,为了实现团队配合的全局效用最大化,对产品经理每个维度上的能力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从团队工作信息传递的上下游分析,产品经理是最适合去填补团队间空白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百家公司可以定义出一百个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岗位职责有争议在所难免。
另一个让我自我否定了上述观点的亲身经历:曾带团队设计研发过一款医疗辅助诊断系统,利用NLP、知识图谱等多种AI技术,在深度学习技术的加持下,成功将疾病诊断模型的推断准确度做到了94.6%,完全可商用的级别。然而在往全国各中小诊所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并未收到预期的反馈,在普通人看来价值应该很大的一个模型,在医生那里,大体的态度都是觉得对其日常工作辅助作用不大(否则他们岂不是都要失业?)。
后来看到科大讯飞的做法,在医生临床诊断时,模型不做任何辅助/干扰,而是等医生给出诊断结论后,再由AI进行诊断校验,若发现与医生诊断有较大差异,则发出警示,由更高级别医生确认是否发生误诊。通过把疾病诊断模型封装为质检的产品形态,既发挥了模型的作用,又让医院/医生欣然接受,不得不感叹设计之巧妙。
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把辅助诊断系统提供给社区医院,因为社区医院里的医生大多资质较浅,而面临的又是不分科室的各种疾病,非常容易遇到一些医生不那么熟悉的症状情况,这个时候,AI模型就能给医生提供较大的参考与帮助,产品也能获得明显的市场欢迎。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学习研究,深刻体会到,AI模型在实际应用时的产品形态以及应用场景,相比模型本身的性能表现要更为重要得多,而这些可以说是典型的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是需要产品经理来发挥能力的价值所在。无论这些决策是否有涉及到公司战略,相比技术实现问题,这毫无疑问是更上层、更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一个不太有争议的、对产品经理岗位职责的概述是:“在宏观背景与微观场景中,研究用户、定义产品。通过不断输出高质量决策,来促进企业与用户间价值交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