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快容易求慢难。你看现在的知识服务界,音频、视频的前提是要短,学习是需要配合思考的,如果没有持续时间的投入,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反复琢磨,学习很难深入。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要考虑如何应对这种短平快对学习的损害。比如一个月看一次,而看的时候通常需要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专门研究文章、模型、思路、场景应用等内容。慢下来,才能闪现思想的火花。
你看看现在的老师讲课讲一章,对老师来说,这些东西不难,对学生来说就难了。所以要慢慢稀释。要长时熏修,才能懂啊。
老师讲课,必须要拆解,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拆解,不会拆解,不会结构模型,去读,根本读不下去的。
细细回味,老牛反刍。
贪多容易精专难。学习的本质是:在单一领域内提高标准,然后用迁移的方式快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你要慢慢长成一颗大树,而不是长成一堆杂草!所以,要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一个领域,持续在其中发力,而其他要学习的内容,都要跟这个核心领域进行关联。必须要把其他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核心关键绑定到一起才行。所以,选择吧,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投入,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核心领域是思维导图、流程图、模型
其他内容是我的会计专业
没有核心领域,就是没有了梳理思路的工具,学习思维导图并不和我的会计冲突。在大一的时候,刚接触思维导图,同学不了解认为这是会影响学习,它不知道利于器这个道理,现在他每天打游戏,逢考就死读,在他打游戏时,我已经能够把思维导图的原理用在了学习上,已经顺利完成迁移。
这就是善假于物也。荀子讲的最有含量。
读古书,要了解古人的智慧,会背会讲不会用不是真了解。尤其是现在的学校老师讲课是不会细讲的,除非碰到明师,通过实战把没用的理论排除,剩下的都是有用的理论。通过实战发出问题,这个才会深入思考。
讲得一大堆,不会执行,眼高手低。就像我大一上学期王某老师,初级会计师都没有,一个刚过了从业资格的过来讲课,无非就是念书而已。下学期换了一个叶老师,在企业做过帐的就是不一样。大二来了个中级会计师朱老师,四十几岁听他的课没有不懂的,当然,他没有讲核心领域,这是我结合他的课和思维导图等模型来学习的。
我学习自从叶老师开始,我就对会计有了好感。
人生难得遇到贵人,胜读十年书。直接站在牛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比自己摸索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