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勾、讲、练、化”中的“练”,即练习的设计。
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匹配多种不同的练习方式,比如:知识性培训,又分为陈述性知识、流程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原则性知识,其中,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型都有其更有效的练习方式……
用对方法才有效。
想到了去年冬天组织设计的“每天2小时”学习项目,对比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练习有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很多种,知识竞赛是一种练习,现场测评是一种练习,案例分析也是一种练习。
去年冬天的学习项目是在公司内部做的,针对一线销售人员,自学统考,每周一考,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
今天想,其实当时希望提升和改进的,一部分属于知识,一部分属于技能。而技能训练中,一部分属于人际技能,一部分属于智慧技能。对这三个模块的练习,事实上是完全不同的。
但当时的领导只一个要求:每天学,每周考。于是我们就硬着头皮做了。
如今想来,练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何偏偏只选一种,最后导致长达两个月的周考不仅没有通过“练习”提升能力,反而受到了一线同事的很多抱怨和吐槽。
假如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尽力争取和领导好好谈一谈,聊聊“教学设计”,或引荐我的老师去公司给大家普及一下“学习科学”。
二、出题有套路
继续说去年冬天的学习项目。
当时每周的考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主观题和客观题。
所谓的主观题,就是案例分析,对照今天老师讲的操作四步,当时我是凭着直觉做的,勉强还对得上,就是在最后一步“活用”方面可能做得还不够,当时的领导是一个比较注重结果交付的人,复盘报告发出即结束,马上下一轮任务又来了,延展练习做得很不够,甚至对大家“用”的情况根本不掌握。
客观题就更惨了,当时这部分的考试是团队的另一批小伙伴在做,完全就是题海战术,根本不懂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什么是原则性知识,就像学校的考试一样,常常填空、单选、多选、判断依次来……
三、组织看目标
接着上面的说,导致这种兵分两路、各自为战的组织局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这个练习前的目标聚焦。
由于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办公,即便是同一个部门,即便每周例会,信息的沟通也是有短路的时候,尤其是在项目开始前的设计沟通方面,还是不够明确和彻底,因此常常走着走着就发现偏了。
比如这场练习中,主观题也好、客观题也好,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开展的活动,缺乏聚焦目标的系统设计,就很容易事倍功半。
同上,假如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同时,尊重专业、尊重培训!
四、勾练要呼应
今天第四个大的收获,就是“勾”“练”要呼应,如同写文章时,开篇有伏笔,中间有呼应,结尾有点题,如此一来,作品才能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工作中,这一方面有时还是临场发挥得多,常常用“控场能力”掩盖“课前准备”,虽然大部分时候都能“自圆了其说”,但每次都会复盘出更多更好的策略。
因此,还是要精心准备。
五、设计是灵魂
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无知。
培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设计是课程的灵魂,是一个项目的灵魂,更是组织学习、培训管理的灵魂,值得细学深究!
三年不见,老师的课已全新升级,专业详实,干货满满!
再次感谢范老师的智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