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与错
前两天,与社群一位战友交流,交流的主题是,她遇到一个卡点,怎样与负面情绪爆棚的爸爸交流?怎样让没法控制情绪的爸爸成长?
事情是这样的,战友妹妹回爸爸家过春节,因爸爸年岁已大,身体也不好,妹妹很是心疼爸爸,但说出的话是:“我去年就告诉你,让你不要出去工作,你就是不听……的话。”似乎话里充满了埋怨的语气,爸爸愤怒的回应了妹妹,“你懂什么……”两人不欢而散,妹妹生气的带着她的小家离开了爸爸家。
战友想与爸爸沟通,但不知道要怎样去沟通,她不希望爸爸这样的坏情绪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人,认为爸爸这样做是不对的,爸爸这样做会导致所有人都躲着他,战友为此感到很苦恼。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归结为是谁对谁错。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在他那个当下,站在他的立场他觉得他是对的,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在被枪决那一分钟他也认为他是对的,他没罪。
2 “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
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马丁布泊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我与你》,这本书里面讲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可以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我与它”的关系,另一种是“我与你”的关系。
那么怎么来区分这两者的关系呢?
当你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人建立关系的时候,这个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不管你的预期和目的看起来多么美好,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这个人并没有被你当做和你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他更像是一个你实现自己预期与目的的一个工具。
当你放下预期和目的,用真心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和这个人以最真实的一面相遇,这种没有参杂着预期的目的的关系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就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爸爸身体不好,妹妹不希望他出去工作,而爸爸没听妹妹的建议出去工作,今年得知爸爸身体状况更不好了,妹妹想着的是,爸爸身体健康,对我们做子女的来说就省心了,就不用操心,就感到很轻松!我们可以看到,爸爸不出去工作的好处就在妹妹这里,这就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她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关心爸爸,假如妹妹关心的是她跟爸爸之间的沟通有没有建立连接,关心爸爸所关心的内容,这个时候,她跟他建立的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与它的关系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快乐、刺激和满足,有时候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我们对对方的期待,如果对方满足我们,我们就会快乐,如果对方不满足我们,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我与你的关系,它不是单向的让对方来满足我的期望,它是一种爱在彼此之间流动的感觉,是一种一起去经历喜怒哀乐,经历悲伤痛苦,都觉得内心是幸福的感觉,这是一种真正的幸福感。
所以,要在关系中找到幸福感,就要建立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我与它的关系无法创造幸福,说白了它只是利用关系,对方是自己的工具,这个工具用得顺手你就舒服,用得不顺手你就不舒服,所以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才是根本。
3 要怎样建立“我与你”的关系
有三个步奏
第一步:敞开心扉去接收对方的信息,警惕评判性。
比如爸爸这么大年纪,身体健康状况又不好,他还选择出去工作,给了他建议,他还不采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学会敞开心去接受他,去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如果处在我与“它”的关系中,那么他是不被允许的,因为给他说过,身体不舒服就不要出去工作了,他没听你的,你会觉得很烦、很不舒服,你可能就会埋怨他不听你的建议,所以就有了上面那样的结果。如果与爸爸之间,建立的是我与你的关系,他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就会关心他,了解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身体不好还选择出去工作?真心与他交流,看见他的担心、他的想法、看见他内心的渴望,当你真正看见他和他相处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幸福感。
在比如,夫妻之间相处时,当你在接受对方信息时要警惕评判心,因为当你有评判心的同时,你就会觉得他哪里好那里不好,这其中所有的评判标准都在你这儿。
但是其实啊,他当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他的最佳表现,都是他发自内心最好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他是有觉知的还是没有觉知的,你一旦对这个作出好或者不好的主观评判,都不会让你产生幸福的体验。
评判心是无法让我们走向幸福的,任何评判都会把我与你的关系在一瞬间转化成我与它的关系,如果夫妻间,当你们完全对彼此敞开心扉的时候,是很容易跟对方建立我与你的关系的。
第二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放下抱怨心。
要有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你要明白的是,做了什么事情,那是你的选择,你不开心也是你的无意识的选择,心理学上有一个ABC原理,A是外在的事件;B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C是情绪。
决定你开心的并不是A事件本身,而是B你对这个事件有怎样的看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说生活中有百分之十都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组成的,而百分之九十都是你对发生的事情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决定的。
所以,只有当你对你情绪负责的时候,你们的关系才会发生转化的,你在情绪糟糕的时候,你要及时觉察到是你的内在思维模式创造了这些情绪,这样你就会放下对他人的抱怨。
第三步,无条件的付出和爱,升起慈悲心,在关系中,唯有我们真正的付出和爱,才能让我们找到幸福感!带着期待的付出和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只要我们对人真诚、有爱,对人关怀、体贴,对人理解和包容,我们就可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过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