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啊,爸爸就是那个海龟!”
这部电影像是呼吁社会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公益片,也像是家庭文艺片。
我觉得艺术都需要有点悲悯情怀。写作如此,导演更是如此。能让人流泪,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具有普世的价值,就是成功。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正经历过生活的人都会知道真实的生活远比电影中要惨烈得多。
李连杰和文章的演技都很精湛,人物情绪十分饱满。
故事的大环境是在一座老旧的居民楼里,楼外是一条具有怀旧气息的小巷子。浓浓的生活味道感染着我。
电影一开始,画面就是爸爸王心诚和儿子大福绑上一起跳入海洋。突兀的开头让人有些云里雾里。但是导演在这里埋下一个大大的伏笔。直到看到后面我才知道王心诚查出自己肝癌晚期,担忧自己离去之后,患孤独症的儿子大福没有人照料,所以才选择了父子俩一起沉入海洋。
所以影片名叫:海洋天堂——超越生死的爱,爸爸的爱就像这海洋一样宽广。大福是一条鱼,即使爸爸离去了,爸爸的爱也像这大海,一生环绕在大福的周围。
整个电影情节都以王心诚的肝癌和大福的的孤独症为线索展开,描述了父子关系、老板和员工、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社会关系、爱情关系等六种关系。而这六种关系中,都渗透着对父亲和儿子的关心爱护,因而这部片子都透露着浓浓的的人间温情。
王心诚是一名海洋馆业务骨干,工作勤恳踏实,深得海洋馆馆长的器重信赖,把王心诚当做可靠的朋友。因为知道他儿子的事平时生活工作上就对他更加照顾和同情。
在与肝癌抗争的最后日子里,邻居柴姨(大福管她叫柴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他们,邻居心里是爱着这个敦厚善良的大福爸爸的,只是这份爱她只能在大福爸爸去世后画上句号。
虽然最后知道了王心诚患病,柴姨依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这样的爱早就超越了爱情本身。而在现实社会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例子比比皆是,多少是生活的无奈,让人们做出最趋利避害的选择;在电影里高尚的感情,也许只能是在电影里常见了。
客人少的时候,大福在爸爸工作的海洋馆里快乐地游着泳,和海豚和鱼群撒着欢儿,享受着孤独症孩子的一个人的时光。
恰巧这天,邂逅了活泼精灵的马戏团演员女孩玲儿,身世相同的人特别容易惺惺相惜走到一起,玲儿也有和大福相同的人生境遇,父母早亡,唯一的奶奶也离世,从此跟着马戏团剧组四海为家,过着流浪生活。
大福才几岁的时候妈妈在水里淹死,爸爸带着他孑然一身生活。马戏团表演离海洋馆很近,大福经常去剧组看玲儿表演,时间长了,两个善良天真的孩子就这样成了伙伴。
聪明伶俐的玲儿选择了看起来憨傻的大福作为好朋友多少令人有些费解,但玲儿是被大福的真诚真实感动,大福则是因为玲儿和妈妈相似的发型。
福利院的刘校长和老师们了解到王心诚家庭的特殊情况,都积极关心大福。王心诚离世后,福利院关闭了,开了家包子铺,但是大福,他们像家人般地收留了,一同吃住。这是社会和善良的人群对大福的关爱。
爱是恩慈良善。
每个人都在帮助这个陷入生活困难的男孩和这个家庭。不管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在王心诚的葬礼上来的人也是上述六类关系中的人:老板,邻居,社会福利机构。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电影每天都有,但是,让美好不只是在电影里吧!
父亲把基本的出行、做饭、穿衣服、买东西、认钱、在海洋馆拖地,这些我们普通人必备的生存技能,手把手传授给大福。生活,生下来就得活着。父亲走后,大福靠着父亲临走时传授的这些独自应对生活,看到大福一个人坐公交车、上班、做饭、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房间,心里是欣慰,落寞,皆是心酸。
更多的是对那了不起的爸爸王心诚的钦佩,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但是爸爸做到了,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子奉献和付出,直到燃尽最后一点光辉,油尽灯枯。
父爱如山,这不是语言所能衡量。
父亲走后,大福成了海洋馆的工作人员,拖地拖得一丝不苟。玲儿打来电话,哦,对了,孤独症孩子大福也会接听电话了……
这部电影说的是孤独症的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但其实父母和普通孩子们的缘分也很短,最后的路总是一个人走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大多数子女总是免不了要面临父母先于我们离开世界的真相。坚强,孤勇,这是我们终将要学会的技能,和抵御来自人世所有其他风险挫折的能力。
世界上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母亲。多少华丽的语言不能将你们赞美。
人在哪儿,家在哪儿。人不在了,家在哪儿?
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