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去采访一个自杀未遂被救的男孩,看见获救的小孩胳膊上用刀刻着小小的“忍”字,用蓝墨水染了。
她问,忍什么?
小孩不说话。
她又问自杀小孩的表弟,“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怎么办呢?”
“忍着”,表弟回答道。
“为什么不说?”
“说了没人信,也不相信他们说的。”
新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淡忘,人来人往,生活还会继续。
但那句“忍着”,我印象深刻。
后来,我也问过我的很多朋友,难过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很多人都告诉我,能怎么办,忍一忍就过去了。
忍一忍,真的就能过去吗?
2012年3月,一个微博名叫走饭的女孩自杀了,因为抑郁症。她的微博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里面有一条说,
“罢了罢了,许多话吞回肚里也不碍事儿,这可能是我越来越重的原因”
小姑娘用开玩笑的方式道出了多少无奈与苦楚。
下面好多人评论,
“是啊,说出来还会给别人带来困扰,那不说也罢”
“我有那么多话,可惜没人听我说”
“说出来也没人理解的,忍了算了”
……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难过痛苦的时候选择忍着?
除了个人性格的因素外,我觉得主要是没人教。
从小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处理情绪,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更好的去面对。
回忆一下,小的时候你有难过情绪的时候,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是不是:不要哭,没事,听话,懂事,别这样,过两天就好了……
或者只是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却也没有教你怎样做会更好。
小的时候,我们的情绪都是被这么压抑过来的,我们又怎能希望长大后就凭空可以学会面对情绪了呢?
白岩松在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的演讲上说过,现代的教育除了“德智体美劳”,还应该再加一个“情”字。这里的情其实重点指的就是情绪,我们要如何通过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能很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能敏锐地了解到周边的情绪,能处好人际关系。
以前是学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关于情绪,我觉得也要从娃娃抓起。
也许有人会说,我就是不想表达,我就喜欢忍着。
其实,不是不想表达,只是我们不想面对表达之后不被理解的那份失望。
沉默只是一个人倔强的保护伞。
人人都渴望被理解,都有诉说的欲望。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树洞、知心姐姐、漂流瓶;
不然就不会有令狐冲在绿竹巷跟一个素未蒙面的婆婆诉说自己的伤心事;
不然就不会有柴静采访周星驰时说了一句,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不由分说的想法,我就想在这个时候说出我人生中想说的这句话,星爷说了两遍谢谢;
既然如此渴望被理解,那要怎么才能做到呢?
第一,让自己好理解一点。
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找一个懂他/她的人,如果你想让对方多懂你一点,那你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好懂一点才行啊。如果什么都不想说,还想让对方懂你,那确实有点为难。
醒目的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努力的去表达自己的爱。
如果你觉得对方每天给你说个晚安会让你安心让你觉得被爱,那就勇敢的表达出来,告诉他/她,
“我希望你每天都可以给我说晚安,因为你这样的行为会让我觉得安心”;
如果你不喜欢对方一回家就鞋子袜子乱丢,那就直接表达出来,
“我希望你回来的时候能够把换洗的鞋子袜子都放在筐子里,因为我喜欢家里干净整洁”;
如果你希望对方能够在你难过的时候陪着你,就直接说
“我现在很难过,我想见你,你可以过来陪我吗?这样会让我心里舒服很多”。
发现了吗,需求+原因才是正道。
要告诉对方你的需求同时也要说出为什么,说出你所在乎的点,这样需求才更好实现。
同时,喜欢对方的哪些行为也要及时去肯定,及时给与反馈。
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被夸奖,无一例外。
第二,痛苦亦有价值,别否认,别抗拒。
痛苦悲伤,是令我们非常难受的情绪,我们天然抵触。我们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明明生活很难过,但是还要强颜欢笑,给别人的印象是一切都好。
但是,当你抵触悲伤难过时,你也就远离了悲伤的真相。甚至恰恰相反,你越抵触,反而悲伤带给你的消极影响会更大。当你否认上一段恋情分手是因为他/她不爱你了,你就容易在后面的感情中努力讨好对方以获得对方的爱,这样更容易受伤。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曾说,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伤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这段话我认为是对悲伤的力量最好的诠释。
去拥抱痛苦吧,该哭的时候放声哭,别否认,别较劲,这终究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第三,不断学习。
我一直有的一个观点就是:对于任何事情,如果还有困惑,还有无法解决的,就去学习,就去看书。
书里总会给你答案。
写在结尾。
要记住,别去埋怨那些曾经没有给你教会处理情绪的人,他们也没人教。
试着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带上原因。
学会去拥抱悲伤痛苦,别抗拒,别较劲。
如果还有困惑,就去学习。
给情绪一个出口,如果可以的话,别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