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书腰封上的最后一句话,无声的击中我的内心。
很久没有全价买书的我,沉沉的把书掂在手里。
李娟《冬牧场》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
都染着一股旷达空寂的底色,艰苦,荒芜,寂寞。
但在这浓重的悲凉之下,
却浮着乐观豁达,坚韧淡定,扎扎实实的烟火气。
01,冬窝子
充满戏谑的笔调在讲述牧民转牧的艰苦生活。
主人公李娟,如实的描述自己的准备,自己的穿着,自己的行进,自己的任务,甚至自己内心的小心思。
转牧之前的豪情满怀,到后面的斟酌选择,对于跟随牧民居麻生为酒鬼的厌弃到放牧过程中的信任依赖。真实还原了每一个饱含深情的细节。
放下书,我脑海里深深回想着,
她为自己穿的一层一层怪诞而保暖的服饰,
从毛线帽子怎么变成三层丑帽子,
从里到外一层又一层的裹挟,
大八码的大鞋子,
怎么在她娇小身体下穿成了小船,划来划去。
这些琐碎的小事那么鲜活的变成了画面,久久停留在脑海里,好笑却又让人凝神瞩望。
身体的劳累可想而知,
穿着无法扭头的盔甲似的防寒保暖服饰,
骑马,牵骆驼,搭帐篷,背积雪,
但在笔下的李娟却像一只身轻如燕的小鸟,快活的,叽叽喳喳的,张开稚嫩的翅膀到处飞腾。
生活本就是苦的,她却把苦的生活咋吧出丝丝甜味。
02,荒野主人
这是写转牧中一起朝夕相伴的牧民,伙伴的一章。
居麻家的放牧女儿加玛,坚强懂事的让人心疼的姑娘。
十九岁的年纪,
热爱学习,
一个晚上可以把毫无实用性的汉语词句听写的毫无差错,
心灵手巧,
可以编复杂的花带子,可以绣别出心裁,和他人都不同的各种绣品。
热爱生活,
羊粪块垒的地窝子里装饰着各种风格统一的盖布,甚至塑料袋,皱报纸也用来装饰墙面,废旧的酱油瓶做成了筷子筒,还在边缘剪出了锯齿作为装饰。
这是一个独自支撑家里放牧生活的辍学小姑娘,
为了姐姐,弟弟妹妹,她和父母放了五年羊。
她想上学,想去参加年轻人的活动,想去感受和母亲不一样的人生,但她又放不下这家里的支撑。
稚嫩的生命,交织着遗憾,挣扎,怅惘。
牧民男主人和女主人,
一个幽默聒噪,
一个沉静乐天,
但刻进骨子里的勤劳智慧却跃然纸上。
合上书,每一个细节历历在目,
每一个形象跃然眼前。
人的一生,无不是每一天,每一刻,印刻痕迹后的累积。
追逐远方,不如追逐当下细致深邃的深情。
03,宁静
我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热闹的宴席。
各家的冬窝子离得很远,没有汽车,骑马最近得大半天。
大部分时间这里是寂静的,沉默的劳作,沉默的大地。
一个人放羊牧马,面对绵绵戈壁,沙漠,牧场,
孤独而寒冷的一天。
一场场临时的借过,拜访,买卖,儿女到来,
都像一个个节日,煮肉,喝茶,聊天,唱歌。
深深领会了苍茫大地的寂寥,才那么渴盼欢愉热闹的片刻。
生活是悲苦的,可我绝不忽视春天。
李娟的文字下,蒸腾的正是法国画家米勒的这句名言。
好爱这细致到毛孔的讲述,
像一幅画卷缓慢的,
小心翼翼的展开它瑰丽多姿的形象,
不着痕迹的让你贴得近些,更近些。
我,匍匐在文字里,
热切的和他们一起同呼吸,共生活,
成为了冬窝子里放羊牧马,刺绣捻纱的一份子。
渺小寂寥,却踏实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