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心理学家要做知识网红这就是一个跨行不跨业的隐形问题,跨行是指从研究心理学转向为互联网络的挑战,这个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转型的问题,不跨业是把心理学研究的知识理论再放到网络上而已,还属于业内的业务内容。从心理学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讲,人们对学术知识是需要的,只是知识离生活存在距离,心理学家如何走向社会大众,普及社会大众这是要去研究的话题,也是推动学院派心理学家面对的挑战,这个挑战我们叫做勇气。
第一勇气:高校、高院的硕士、博士、学院研究者,他们是否能把自己交给公众,这个是大部分的心理学家都是不愿意的,刚才说了存在跨行不跨业的隐形风险,也是从研究室转换成公众平台,个体的角色转换自由度变了,需要拿捏有度,如果做研究心理学的,不做自我心理成长的,一般不愿意把自己暴露给大众,就是说我的知识你可以学,但是我的个人隐私就不愿意暴露。
这里面有一个分离的东西,我科学研究的东西可以分享给你,但是我个人真实的一面不愿意展现给你,这个就需要自我心理成长。目前很少数人会面对聚光灯,会去做心理学科普,我把这个叫勇气。
心理学家他只做心理学的研究他不一定做心理成长者,那么他自己的成长和他的学问是不是同等的水平,如果自身在心理成长的水平和自己学问的水平不平衡的话,那么他自己同时交给了观众就会带来风险,他不愿意面对这样的风险,那么就不可能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考验,通俗来说把自己交出来需要勇气,面对公众进行自我剖析也是需要勇气,这个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愿望的。
第二表演力:这个只要有人在的面前我们所做一些行为的时候就是表演,比如说在做视频我知道有很多人会看,那么这个时候我所说的话,我所做的动作,其实都是表演性的我是老师我要教学,传递知识,在传递过程中我们需要情感的表达,言语和非言语的传递,需要这个方面的能力,把这个称之为业务的业务能力,业务是专业的,业务的业务能力是我怎么样把我的专业传递出去。
那么今天我们面对新媒体传播东西在里边,你如果要把你的东西传授给人家,你就要有适应的能力,变化的能力,灵活应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称之为表演力。所以业务的业务的能力,很多心理学家来说是一种考验,因为我们很多人平时只是埋头在自己的专业里边,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边,我没有必要去迎合别人,尤其是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很难像我们在社会上去面对经营,生活,甚至生存的压力带来的焦虑。
第三人设建立的困境:人设建立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看到我们这个社会还离理性平和还比较远。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说明集体和个体的理性并和,心态作为我们的方针政策,在互联网上同样的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很多的舆情,同理我们要建立人设的时候也是如果我没有把自己包装的非常好,那就引不来别人的关注,那怎么成为网红呢,更不可能成为知识网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做网红就要包装,而且包装的越好,网红的成功率就越高对吧,特别是那种高校的心理学家独立自我强的,就很难进行心理学研究转换成网红的角色。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把他叫做接地气,就是心理学派研究学问离人民生活太远了,不接地气,不适用于生活,即使你是研究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研究,也很难运用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去,于生活离得太远了,如果是能够从上而下的这样的一种学术研究的路线,转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路线,两种结合的话就是跟现实的生活不脱节,把我们做的理论和研究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的去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所谓的接地气不如从地里长出来更有生命力,从地里长出来是从一场一场的心理战役博弈下来的考验,是从大众当中去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面对跳楼的学生一个一个拉回来的体验,是面对走在上访路上一群一群众群劝解得出来经历,对于学院派的心理学家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把理论变成实和社会的生活结合起来的话,这四个方面的困难需要面对,这就是韦老师的体会。
陈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