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早起爬不起来了时候了,无比眷恋温暖的被窝。人顺应四时起居生活,也是难得。
从昨天起,重读《幸福的勇气》,一口气读完第一章,今天继续读完第二章内容。陪和和一起读书,然后把书落奶奶家的床头上了。
凭着零星记忆,梳理书中内容。书中内容围绕青年人与哲人对话展开,逻辑性很强,也是随着青年人(图书管理员辞职后,成为一名教师)的困扰而展开。青年人的困扰即是座作为老师、父母,甚至平常身份的我们的困扰。本书借由对话表达阿德勒的核心观点在生活,尤其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说这是个人的实用心理学,直指生命乃至教育的真相。本书可读性很强,却涉及核心论点,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佛家“空”的智慧。
几个关键词阐述了书中核心观点:
1.尊重
哲人表达,人与人关系最核心的即是尊重。尊重从关心他人兴趣而来,即是人与人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本身产生共同体感觉,这种感觉滋生尊重。真正的尊重是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个过程是消除自我的过程,也是成长圆满的过程。
青年人表达自己所遇到的教育问题,解决的核心办法也是尊重。教师借由尊重的行为教会学生如何尊重。尊重在师生之间互动起来,那么自立才会产生。我理解的“自立”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这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学生的能力与天赋本自具足,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是借由表达尊重赋予孩子使用能力和发挥潜能的勇气与力量。这是教师角色的真相。
2.过去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的过去。所谓的过去,只不过是被现在定义了的过去。当下的美好,必定注脚过去的灿烂。现在的灰暗,源自于曾经的灰暗。看似顺理成章的归因,实则是我们认知的选择。根尘相对,才有识生。所谓“因缘聚合”,只不过是我们视角的选择。唯有跳出单一维度的单个视角,去高维度多时间看待问题时,才能于空中看到有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现在决定了过去。此种认识觉醒最大的意义是选择在当下发生,我们缺乏的不过是改变的勇气而已。
3.选择
选择是我们每时每刻的决定。这个决定本身并不艰难。只是当我们被“无意识”牵着鼻子走时,我们就放弃了了选择的可能,因为我们将勇气拱手相送。我们任何时候轻松进入“可怜的自己”“可恶的他人”的思维定势中,因为再容易不过。只是这些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办。
孩子吵架,老师处理,细心回顾就会发现:孩子都在“可怜的自己”“可恶的他人”的角色扮演中。当我们追究原因时,只会让孩子再次走进角色之中,寻找被原谅的机会,却没有真正的反思。
所谓的暴力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呢?行为传递的是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因为不知道如何,所以才选择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期望达到某种和解。只是用错了方式,这是孩子世界的“暴力事件”的根源。对于我们成人,只不过是暴露我们的不成熟,导致的是孩子的蔑视。当行为发生,尊重已经在彼此之间消失不见。
晚上听儿童阅读论坛一诺分享,她首先提到了“sociol emotion”,她解读为不健康的关系和扭曲的情感。对于当下教育,一切问题皆出自于此两种。值得深思,任何一个人在当下社会都逃不开“教育”的体验。我们无法推诿塞责,唯有的是葆有一份热情,去面对,也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