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试讲第一二三法的影响,总体感觉还不错。春英结束时提了个意见,她说她在其他好几位老师的家长班工作坊里感觉到一个很舒服的场域,就是老师无论怎么讲,都感觉自己是家长班的主人,很舒服。而在我的课上她没有。可能她表达的比较含蓄,但我确实震了一下。这个感受,我如果也“穿到她的鞋子里”(老师说的同理心empathy的前缀empa是个希腊语词根——穿同双鞋子——的意思)感同身受一定不舒服。还记得有人也给过我类似的压力反馈。我自认为在还没得到准确信息前,发送了一个门把手问能否分享更多感受?春英也说不出来特别多,“反正就是觉得我们有时是被你拽着往前走。”
我理解了,我的掌控型人格又冒出来了。我在课堂上就想尽自己所能把我知道的分享出去,甭管是不是你想要的。这里浪费了不少时间,也许是时间节奏很紧,我对大家倾听的不够,没有更多的去感受大家的紧张(比如我邀请晓芸分享“被权威”的感受那个环节肯定给她带来了不适)。我由衷的感谢春英的我信息,这或者也是我接下来要着力去改进自己的地方,少讲多听,还有要学会用心拥抱每个朋友的真实和当下。
回家的地铁上,出站时,我看见旁边有位六十多岁的大姐,拖着一个蛮沉的购物车,艰难的爬楼梯。我没多想的伸手去抓住她的购物车把手,想给予帮助和她一起一层一层往上拖,并且说,“我帮帮您吧!”仅仅拉了三节台阶,她明显的抗拒,这时候,她紧张地两只手都抓住她的拖车,拒绝我的搭把手。“不用不用,你们刚下班,也辛苦,赶紧走吧。我自己上去没问题。”我怕她客气,还解释“阿姨,我不急,已经下班了,我帮你一起拉上楼梯就好。”她再次拒绝了“不用不用谢谢你的好意。”我只好松了手,自己噔噔噔爬楼梯走掉了。一边走一边想,我是不是越界了,我又在滥用自己的资源。为什么我不发送一个确认对方需求的信息呢?“阿姨我看见您拉着这么沉的拖车上楼梯,您需要帮把手吗?”界定好需求再考虑给予帮助,双方都不会尴尬。难道这不算我因为自己有力气(心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帮助,又掉进了第一法的沟通模式里吗?而自己今天在课堂上,我也是因为感觉自己总结的一些因素别人肯定也会需要,所以想尽可能的分享给大家。grace老师点评就说我的一些个人分享有点过,多留时间让学员分享是更舒服的。我一下子想明白自己的局限了。真好的开局!
谢谢我的组员们给我的温暖陪伴和接纳。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眼眶湿润。终于体会到春英今天说的那句被大家无条件接纳到想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