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读得又有点小兴奋。
第四章“普利高津与混沌的秩序”。两小节“混沌的概念”,“普利高津、自组织与耗散结构”。
西方世界三种混沌观。前现代范式,在古代宇宙学中的创造神话里,混沌是所有存在和组织产生的原始本源。现代范式,混沌被视为秩序的对立面:充斥着混乱。后现代范式,混沌和秩序彼此联系成为一体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综合的、有时甚至是“奇特”的新秩序的过程。
当代混沌论,复杂的秩序化、非预测性、非线性。混沌—复杂性理论引导我们与世界、自然和自身的关系上达到一个主要的转折点。
以普利高津为代表的有机生理学家和理论家提议,自然具有内在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自然的“预定倾向”。在一个创造性的宇宙中,秩序不断地产生于无形之中,更高水平的复杂性来自于更低的水平,时间带来奇迹。自组织表明复杂性可从无形的团块中产生。
这一创造性的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影响。首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教与学是高级—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
而且教学的做法,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提问,推动对话进行,促进思考,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对话过程中,观点在形成、发展,逐渐清晰起来。教学过程中,通过交互作用培植某些观点,但这些观点的发展要通过反思过程而达成内化。
从一个角度而言,值得构建一种鼓励学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大的深度重新考查他们的所作所为的课程。另一方面,课程随其螺旋型旋转而达到未知领域,将会变得激动人心和引人入胜。
新网师的共读,就是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共同体学习。所以我就想通了郝老师为什么要请大家提问,而且要不停追问,就是要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循环地、回归地而且非线性地处理共读材料,并且鼓励反思。通过反复讨论,知识得以不断扩展和生成,伟大事物的魅力显现出来。
这几本书,《教学勇气》、《非理性的人》、《后现代课程观》,像是处于混沌中,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混沌,一个值得玩味的概念,一种有着无限启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