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气温窜到了18度,完全不像是冬天,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在小镇过年。一般来说,镇上的温度要比城里低个三四度,我说的是体感温度。
天气实在好,我说要去镇上走走。从前的时候,小镇是很有江南水乡风情的,有廊坊、有老街,有古宅,有深巷,如今,种种古迹几乎荡然无存。老房子一片片拆除,新的马路、小区一片片翻新。有些依稀看得出从前的样子,比如三五进的老房子,拆去了第一进,前面是个新的门头,后面却还是悠长的青砖老屋。新的不新,旧的不旧,老镇看起来千疮百孔。
我很怀念老镇从前的样子,我童年时的家就是这样的一幢老房子,蛎壳的长窗,木结构的小楼,一进一进的房间,现在想来,都是难忘的美好。可是那时候从来不觉得老房子有什么好,冬天四处漏风,夏天晒得滚烫,最要命的是每天要生煤炉倒马桶。有些事情,真的只能在回味中成就美好。
新年的街头毫无从前的熙熙攘攘,街上行人车辆都稀少,几个摆摊的人守着摊头抱怨说:现在的街上怎么不见人?周边的几个村子都拆迁了,镇上的年轻人又都出去了,小镇越来越冷落凋零。我一直劝自己,退休以后要回到小镇生活,可有时候想想,这样寂寞的日子是否还能习惯?
走过一条深巷,记得那时候上学最近的路就是穿过这条弄堂,还记得弄堂口有一个公共厕所,每个月总有一天,农民摇着船来挑粪,我们经过这条弄堂都得捏着鼻子一路飞奔。
穿过弄堂,对面的杨宅还有点老宅的味道。粉墙上贴着红对联,隔河望去特别的美,几乎是镇上标志性的老建筑。可是走到桥上却看到河里漂满了垃圾,这还是从前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么?夏天里我们在河里游泳,家家户户都喝这河里的水。杨宅旁边的沈宅也是一幢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老宅。这一段,几乎是小镇保存最好的古迹了。因为身处小镇最中心的孤岛,四周不通公路,于是镇上一次次的发展建设都把这条路给忽视了,这也是老宅的幸事。
再往前,就是城隍庙了。外婆家就在城隍庙旁边,这条路,我走过何止千百回?外公外婆相继过世之后,老房子几近坍塌,翻建、出租、最后终于变成了别人的家。
那承载了我多少欢乐和回忆的家,我只是站在路口远远地看了一眼。我知道,那里不是我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