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跌宕起伏。
不管是拿着过期的学生证乘坐离开校园列车,还是在拽着单薄的简历穿梭在高楼大厦,又或者是被感情困在永恒当下的自己。
不管是学生,还是职员或者是创业者,从大学到职场,五年的辛路历程,自己心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深刻明白了一点:人生经常背着东西,要走很长很长的路,不要期望一下子到达终点。
1、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苦心经营的结果
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的四年里给我带来了很多好运气,让我认识了很多有趣和优秀的人,而这些好运气,几乎都是自己努力攒出来,慢慢积累的结果。微信在3.6版本上线微信公众号,短短的几年时间,公众号推动了一大批媒体人生产优质内容,孕育了一大批普通的个体成为自媒体网红。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普通的个体,遗憾的是没有成为自媒体网红。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微信还是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冲破高考的束缚,大一新生充满对一切新鲜事物所独有的好奇心。相比QQ的复杂和刻板,微信简洁并且创新简直是做到极致,每天发发刷刷朋友圈都有那种给人带来惊喜的感觉。那时我也观察到公众号像极了一个载体,生产出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输送到朋友圈,由此大大增加了微信用户的粘性和朋友圈的质量。
于是在2014年初,我注册了一批公众号,拉了几个小伙伴,开始走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之路。那两年,我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带团队做微信公众号,陆续尝试以校内的跳蚤市场、社交、社团活动、兼职为细分的切入点,均没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后来也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找准了公众号的定位——提供校内校园服务功能、输出优质内容与活动,团队也迅速成长起来了。
记得大二寒假那时,春节期间大学四六级成绩发布,而大多数同学是没能记住准考证号,无法查询四六级成绩,而那时刚好可以利用第三方软件帮考生找回准考证号。于是整个团队在忙碌的两天内陆陆续续帮2000多位同学找回了准考证号,用户回复的感谢反馈,也是让整个团队第一次感受到用户服务的价值,也是这种确定感让我们持续投入热情去做好这件事。我那时记得很清楚,是大年初二,队员们在一台电脑前一个个查询和后台消息。在整个团队的苦心经营下,这个校内的公众号的口碑开始起来了。该公众号在运营了两年后成为了校内最大的微信公众号,后台关注量已经突破1.6万人了,而这个过程,是整个团队不断迭代每一个功能需求,死磕每一篇文章内容,精心策划每一场活动的结果。
微信公众号的成功运营给了我更多的机会,2015年8月我北上开启了互联网企业的实习之旅,在乐视前前后后待了半年的时间。乐视那时处于鼎盛时期,身处内部去观察这家极富创业热情的企业和创始人贾跃亭,真的是值得每个创业者尊敬。直到2017年6月28日,老贾承认乐视出现了财务危机,直到现在乐视依旧风雨飘摇。
2017年10月我因为学业原因不得不从北京回到广东,完成课业后,我又去了UC工作,UC在2014年被阿里全资收购,并入阿里移动事业群,广州总部应用的都是整套阿里的管理体系。
为什么我要回顾这两段经历呢?不仅仅是对自己来说在这两个企业的经历极其宝贵,而是自己能够有机会在两个不同形态的组织去观察大型企业运作方式和观察到导致企业的发展兴衰一些特征,真的是非常宝贵的经历。要知道全球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而每个伟大的企业几乎都要经历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及老化的整个生命周期。然而乐视在短短的四年里,更像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却似乎得了某种怪病快速的老化。
2016年,那时我感觉乐视就像一只蚂蚁突然变成了一只大象,外部势能是已经起来了,内部依旧是蚂蚁的骨架,纤细的四肢其实是不足以支撑不了大象的重量。由于战略实现节奏过快,业务线矛盾日益加剧,生态组织能力相对滞后且极度不协同,乐视七大生态协同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乐视移动前高管上官飞(化名)告诉腾讯《深网》,2016年8月,乐视在天津召开上半年业绩总结会,乐视移动总裁冯幸因为有事提前离场,他不会想到,乐视O2O销售平台总裁、LePar负责人张志伟会趁此机会对他手下几位副总裁展开猛烈的攻击。在贾跃亭的默许下,张志伟在现场要求乐视移动生产的手机必须优先提供给LePar在线下销售,但是乐视移动的几位副总裁坚决拒绝,认为现阶段的LePar没有任何资格要到优先权,不给对方任何商量的余地。
在乐视致新的O2O销售平台部那段时间,我们主打的就是快速拓展线下的Lepar合伙人模式。老贾希望通过LePar打造出类似OV、小米之家的模式来打通线下,而七大生态中的每条业务线都在快速的拓展,争夺资源,部门与部门,业务线与业务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老贾那时整天忙于开会,以及调解各业务线之间的矛盾,乐视真正应该被重点关注的资金链和成本控制的问题,却被他忽视了。
乐视网凭借着早期版权积累,成为国内最早盈利的视频网站之一,再从“妖股”乐视到如今深陷财务囹圄就发生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里了。 2014年老贾归国宣布造车计划,于是开始负重远行,裹挟众多优秀的经理人加入乐视集团,乐视员工也在2016年短短一年内从8000多人一下子扩编14000多人。继而宣布重资本推进造车计划,甚至为拿下市场份额,硬件业务强力拓展全国甚至全球,采用比零成本更为激进的策略。业务发展太快而又没有相对健全的风控体系把企业的资金合理配置相应的资源和人才,我认为是造成乐视走下坡路的本质原因。
在阿里移动事业群待了也近半年,虽然对阿里管理体系也只能管中窥豹,但是这家企业的风控体系使我感到震撼。人力成本的把控几乎可以说是苛刻,在选人有一套高标准的面试流程,面试中重考察候选人的“要性”,甚至更有传言阿里与华为应用同一套人才成长体系,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提前采集面试者的标准画像,预测该面试者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这段周期为企业创造的收益,从而决定是否聘用该员工,当然,我在UC是没有见到哈。
职员在加入阿里大家庭后,每个员工都有一个专属的花名,在阿里内部每个岗位及业务线,都有拥有一套完整的岗位培训、考核及末位淘汰机制,每个岗位基本都有明确的职级评定及员工的发展路径,职级评定卡的非常严格,处于末位的员工自然需要被清退,当然“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的现象很常见。阿里就是一所新的大学,有些人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停止学习了,而在阿里大学要大五再次毕业,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升级打怪。
值得提及的是阿里的外包策略,HC有严格的限定,阿里不将P3以下的岗位列入正式比编制,采用第三方外包公司招募相关岗位人员,从而极大的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后来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驱动这支庞大的阿里早期的互联网地推团队的“阿里中供铁军”前仆后继开疆拓土,并成为日后中国电商“黄埔军校”的呢?不仅仅是管理吧,大概还有一种叫做企业文化、愿景的东西,处于青春期的阿里,沉淀下来的可以叫“阿里文化”,也可以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或者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企业的愿景”。
个体和企业的成功,几乎都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实现的过程没有捷径,结果往往是后置的。实现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挑战,每个个体、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做公众号需要积累,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也需要积累,这个过程是无法跨越的。
2、要有足够的力量去拥抱生活的不确定
2017年,在面临毕业、考研、工作等一些人生重大选择的那段时间里,是在相当低迷和焦虑的状态,后来我反思了为什么会如此的迷茫和举足无措,有这么四点:
没能力和实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没有足够完善的逻辑思考能力
没有持续正确地学习实践
没有时刻保持头脑开放,创造更多的连接
1. 没有能力和实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成功的真相不仅仅是努力做事更是做出了正确的机会判断从而做对了事。我在读了《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中点、线、面、体的新定位理论后醍醐灌顶,而让自己更惊讶的是,竟然也活生生的在移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政策红利的趋势下,抓住了公众号这个点的机会,并在互联网的经济体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四年里享受到了红利。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下这个“点线面体”新定位。
面,当然是微信整个生态了,那时的微信刚刚兴起,其实一开始谁也不知道微信会成为现在连接线上和线下的超级生态,微信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了一张协同的网络,创造了新媒体的网络效应,这张巨大的协同网络给每个微信公众号这些点赋能。
点是这个面上各种各样新的角色。从内容的生产者到内容的消费者过程提供的服务,微信公众号的小编、软件服务,甚至是代运营服务的提供者,每天看朋友圈、刷文章的内容消费用户,投放广告的广告主,这些都是微信生态这个面上的不同的点。
最核心的地方在哪儿呢?微信要发展,就要给这些微信公众号创造生存跟发展的机会。一浪接一浪的新媒体大V,普通小编都在微信公众号上赚到钱,反过来推动了微信这个面的发展。要知道我在2014年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推广的流量成本是极低的,几乎等于零,线上线下推广效果都非常好,也是在那两年,关注量突破1.6万人,并迅速成为校内最大的微信公众号,后面依托着微信生态给每个普通公众号运营者的赋能。
线,整合者,需要对市场或者用户有持续深刻的理解,然后不断去整合不同的资源。我也是不知不觉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单点连接了乐视及阿里的工作机会,加入了雪鹰俱乐部、乐视及红牛等校园团队,并有机会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挑战赛,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更加重要的是认识了一批优秀的人,每个有想法、开放的年轻人,学校的领导,企业的高管,其中在雪鹰俱乐部接受了一批企业高管导师将近一年手把手的指导,可惜最终导师“恨铁不成钢啊”,自己也只能黯然离场。当我已身在职场时,才逐渐明白导师当时教导的话字字珠玑啊。
在2015年需要做的事情是自己觉得更热爱也更有价值的,于是我主动和班导辞去了担任两年的班级学习委员的职位,因为我带来的浮躁和多线程工作开始影响班里的学分和班委工作。对的,学委也是在两年前毛遂自荐主动做出的选择的结果。
然后到2017年不能说是互联网经济体下沉了,而是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红利结束、资本寒冬开始来了,而更重要的是我即将离开大学这个承载着很多希望的共同体。于是相继退出了所有的校园组织,卖掉了自己运营了四年的公众号,注销了公司,和很多人没有了联系。失去了大学的壁垒保护和苦心积累的资源,初入职场的受挫和茫然,我环顾四周,往来者甚少,举足无措。记得那天下班回家,坐在公司的班车上,望向窗外昏暗的天空,雨滴打在车窗上,想到现在的自己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一年前的某天,我和好友杨兴坐在公司楼下金街的的咖啡店里娓娓而谈。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在南昌苦心经营的校园市场,要知道他已经是做到南昌高校区域的文化衫负责人了,两年内在南昌买车买房绝对不是问题。然而南昌的生活节奏太慢,他觉得太过“安逸”,他想去深圳看看。
那我就问他,“你在南昌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可能就没了”。
他笑着说:“那你现在不也一无所有,重头来过?”,我俩都哈哈哈大笑。
他风尘仆仆从深圳过来,交谈中从他脸上看到了些许疲倦和不安。在望着他坐上滴滴离去的时候,我知道,他很快又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内心生根发芽的新土壤。
2. 没有足够完善的逻辑思考能力
进入职场后我突然才意识到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有多么的不完善。有一天我听到两位领导讲解的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会后我竟然觉得他们都很有道理的!于是呢,我就开始学和练。其实逻辑是很难通过简单的几本书就能单独习得的,自己也是开始做数据分析和产品需求分析的大量实践后,才算是刚刚入门了。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知识建立完整的体系,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思考质量上的局限。
笃信逻辑,精于推演,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有些事情,有些选择,在做出决定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它的结果。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失败的逻辑》中,也提及了人在面对复杂系统,人类逻辑思维的不足,进而导致一系列失败甚至灾难性的事故。所以运用完善的逻辑思考能力,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去行动是如此的重要。
3. 没有持续正确地学习实践
处于茫然状态的这一年里,为了尽快走出当下的困境,急于摆脱现状,我陷入了盲目勤奋的陷阱。我购置了大量的书籍和课程,把自己封闭起来,关在小黑屋里没日没夜的看,希望能够在这里面找到快速摆脱现状的办法,然而却越看越茫然,越看越心慌,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想马上摆脱自己不满的现状的学习几乎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后来呢,我怎么醒悟过来的呢?那就是接受现状,换个流行的说法,就是佛系生活——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我不再觉得苦了,这种顾影自怜毫无意义,甚至浪费精力与时间,我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也可以说是方向,更心无旁骛且专注于学习和实践,让自己身处良性循环之中。
4. 没有时刻保持头脑开放,创造更多的连接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奉行保持头脑开放从而能够做出更佳的决策。当然和可信、愿意分享分歧并且提供有价值的意见的人一起审视自己的观点是大前提。最可怕的认知状态莫过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自我感觉优秀,在一年前自己取得一些成果后,处于一种“骄躁”、自以为是甚至自我迷惑的无知者无畏的状态,最后还好是一桶桶社会的冷水浇醒了自己。
而现在自己在完成报告输出或需求评审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来意见分歧,虽然还做不到波澜不惊的境界,但是内心非常愿意去倾听这些声音,要知道在一年前,那个浮躁的自己怎么可能听得进去?而如果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我是更加心领神会和由衷感激。
如果真能做到极度的开放,就能创造更多的连接。我回顾这一年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是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我给自己建造了一堵高高厚厚的围墙来保护自己,同时也拒绝了现实世界的交流。要知道,大部分人在职场或者在创业的有理想的人大都不是为了钱,钱到一定程度只能满足片刻的愉悦感,更多的是和那群人一起工作感动开心和愉悦,或者是在创造产品、享受创业的过程中,与用户反馈交流所带来的确定感和依赖性。
最后,还是回到《德川家康》中的英雄人物德川家康这个人,就是一个普通资质,并没有万贯家财,最后能够把日本四分五裂的这份土地统一起来,形成日本的国家,日本的文化。在任何事情面前,任何困难面前,不仅仅是要活下去,他还要活的很开阔,这就需要有巨大的力量,当你要出击的时候,这种出击不是侵略,也不仅仅是征服,去收购,而是来源内心的力量。因此一定要时时刻刻要有足够的力量,以及心理上的准备去拥抱不确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