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它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学生的学号 “2024001”、姓名 “张三”、成绩 “90 分” 这些都是数据;在气象观测中,温度 “25℃”、风速 “3m/s”、风向 “东南风” 等记录也是数据。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单独的数字 “100” 可能只是一个数据,但如果它代表的是一个班级学生的及格人数,经过与班级总人数对比、分析及格率等处理后,就可以从中获取这个班级的考试通过情况这一信息。
数据的类型:
按性质分:
定性数据:也称为品质数据,用于描述事物的类别或属性。它包括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分类数据是指事物所属的类别,如性别(男、女)、民族等,这些类别之间没有顺序之分;顺序数据则有一定的顺序,如教育程度(小学、中学、大学),可以比较高低,但相邻类别之间的差距不明确。
定量数据:也叫数值型数据,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它可以分为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离散数据是可以一一列举的数值,如班级的学生人数,只能是整数;连续数据是在一定区间内可以取任意值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可以有无限个取值。
按来源分:
原始数据:是直接从调查、实验、观测等方式获取的数据,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例如,市场调研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评价、购买频率等数据,这些数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可能比较杂乱,需要进一步整理。
二手数据:是已经经过他人收集、整理、分析的数据。比如,政府部门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学术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的数据等。二手数据获取相对容易,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但可能存在数据与自身研究目的不完全匹配、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数据的作用:
记录事实:数据能够对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记录。例如,历史文献中的数据记录了过去的事件、社会经济状况等,让后人可以了解当时的情况。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数据记录了研究过程和结果,是科学知识积累的基础。
决策依据:在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诸多领域,数据是重要的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分析销售数据、市场需求数据等来制定生产计划、营销策略;政府通过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来制定公共政策、规划城市建设等。
知识发现与创新: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例如,在医学领域,通过分析大量患者的基因数据、病历数据等,可能发现新的疾病诊断方法或治疗药物;在互联网领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可以开发新的产品功能或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