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引》不容忽略
关键词:
现实的纷扰 记忆的过滤 两个世界的并存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11月间,其时正经受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压迫,1925年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鲁迅受到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使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但正如《小引》里所说,“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所以,这些回忆散文里不可避免地掺杂进杂文笔调,有些文章论战气氛非常浓厚,尤其前五篇写于北京的文章。
譬如,第一篇《狗猫鼠》就给人当头一闷棒,使人深感艰涩。有老师说“高中生也难以理解文章中转弯抹角的辩解与申述,以及投枪与匕首的所向披靡,文意的真正指向。”“冗长的引用与琐碎的夹注式的表达方式,阅读起来非常头疼。句子的表达,古文外文的引用,诗文的化用,以及掉书袋似的率性用字,都给识字量不大,阅读量不多的初一学生带来很大的视觉障碍。”这也正是导读《朝花夕拾》的大困难。所以,我们不妨,三言两语讲清时代背景,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跳过那些艰深的文字,然后从极易引发童年兴趣的“墨猴”“隐鼠”“老鼠娶亲”开始,耐心引导,循序渐进,使同学们亲近鲁迅,一步步走进鲁迅童年与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引发心灵共鸣,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
可以同样处理的,还有《二十四孝图》
另外,便是有关“记忆的哄骗”“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这一层,我们成年人应该是深有所感的。我们的记忆像一把过滤的筛子,留下的往往是我们愿意记住的或是我们希望如此的画面和情境。我们选择性的遗忘了一些,同时我们又借助神奇的想象填充了一些。寻常的也许幻美了,痛苦 的也许抹平了……
比如,关于“长妈妈”“百草园”“寿镜吾先生等人和事的记忆。
既然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鲁迅在回忆过往时,常又提及目前。所以,很多篇目里其实是“过往的世界”和眼前的世界,当时的“我” 和现在的“我”并存。在学生阅读时不妨提示他们关注一下两个并存的世界。
比如:《二十四孝图》里“我至今还记得……”“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
《五猖会》里,“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父亲的病》里,“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二、可尝试“互文”解读
《朝花夕拾》里的许多人、事、物是出现在不同篇目里的。比如,《狗猫鼠》里面提到“长妈妈”踩死了我的隐鼠却说隐鼠是被猫吃去的。《五娼会》和《父亲的病》理都写到我的父亲以及我和父亲的相处。《父亲的病》及《琐记》里都写到衍太太。《山海经》与《二十四孝图》同样是儿时搜集的,他人赠送的绘图的书,但给“我”的阅读感受,对我的影响却是大不一样。“无常”即是在《五猖会》里所叙的“迎神赛会”这天出巡的众神中间扮演的特别脚色。甚至散文《五猖会》可与《社戏》拿来比照着读。《范爱农》可以与《孤独者》对照着读。互文解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这本散文集的内在“思路”,更多维的理解鲁迅回忆中的这些人事。
……
三、对封建的“礼教”的调侃、批评
长妈妈自不必说,“满肚子的麻烦礼节”“懂得许多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吃福橘”“说恭喜”以及她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都关乎“礼”。对“二十四孝图”的扫兴、不解、甚至反感、后怕,自然是对“礼教”的批评。文中言对“子路负米”“陆绩怀橘”可以勉励效仿,语句中也明显带有调侃和嘲笑。
“三味书屋”,我们要对着扁和鹿行礼,问“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让我知道我的“失礼”。要坐船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要求读背《鉴略》,不得不从,是因为我得“守礼”。《父亲的病》里,也正是精通礼节的衍太太让“我”快点喊“父亲”,以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四、理一理鲁迅的成长历程
串联《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似乎能找到作者的成长经历中以及发展变化的关键事件。
五、鲁迅式的表达方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