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序:旧文再阅,感慨万千。得到现在是每天都必须花二个小时听看的app,谈收获,好像不多,但说到积累,感觉就是给自己积德。一切都在好起来,顺起来,真要清晰描述不具备这种能力。再品自己曾经的选择,没有一丝遗憾。
罗胖,罗振宇,曾经的罗辑思维现在“得到”app的创始人。在我眼里,他是我的同龄人,他是我认知世界的侦察兵,是我更全面认知的导游。在别人的眼里,我是罗胖忠实的粉丝,我即否认也不否认。否认得是因为,别人眼里所谓的粉丝都是无脑粉,无脑地坚信偶像,我打心里厌恶这种称呼。不否认是因为,从罗辑思维到得到,快八年了,我很庆幸,自己能遇见罗胖,跟随下来,一路走来,虽然成长缓慢,但我乐此不疲,供应我的精神主食就来源于他和他的得到资源,全面中立客观不带颜色观点。
罗胖的六十秒,已经持续三千多天,八年多,每天的一个小话题,大多数会引起我的共鸣。作为罗胖同龄人,一直能感受一种思想的共鸣,他常常能说出我细微感觉但无法或者还没表达的想法,这让我总是很期待看到他的作品。但个别时候也会让我很想争辩,比如,最近他说到的“娱乐和教育有什么区别”,给的答案,大意是:教育是对认知的修正和提升,而娱乐是对原认知的重复。看完,我有话要说,对罗胖的这个观点很不认同。一方面是这种解释好像是在创新对概念的新认知;另一方面却在混淆概念,用结果论来区分教育和娱乐,如果按他的逻辑,高智商的人才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就没有教育概念了,大多都是只有娱乐概念,因为他们认知高,普通人眼里的教育在他们眼里只能算娱乐。而我们普通人面对的教育和娱乐概念,在高手眼里都是娱乐。教育和娱乐,结果很重要,但形式更重要,没有形式的结果就会延伸出太多的不确定性,会因每个人的水平高低产生概念的不同,由于无法统一,必定趋向混乱。我想,罗胖本意估计不是想表达这层意思,也许只是表达一个感觉而已,毕竟只有六十秒。
不管怎样,罗胖不是完人,更何况我也因为这激发了我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欲望,也算一个启发吧!
罗胖的话,细品,总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就算有的说法我很不认同。前不久,他围绕收集概念模型,搞起启发俱乐部,这是一项长期工程,虽然有些内容我不大理解,但它的前景非常美妙,我很看好。每周四早晨都很期待地听着他周三启发俱乐部的音频。最近,他的一期启发俱乐部,围绕“什么叫会工作”主题展开的内容,我听了三遍内容都无法理解他表达的内容,怎么会扯上什么叫会工作的这个主题。内容中介绍一本关于自主创新的内容,提到选着老师的问题,提到选择地图的问题,最后提到如何工作的问题,我思考了半天,也无法将它们之间关联起来,看来,罗胖认知大踏步前进,而我是否有点跟不上节奏。还得继续努力,否则都跟上节拍了。
对于罗胖,看来我是跟定了,嘴上否认,身体诚实,曾经用一千二成为罗辑思维的铁杆会员,得到付费课程也买了不少,这些行为的发生能否就算是一个粉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