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6年,不见面,只聊天。
男女之间这种关系,你信吗?
第一次听我哥说起“梅香”时,我正帮他剥着毛豆。厨房的窗户开着,晚风带着楼下栀子花的味儿飘进来,他手机屏幕亮着,微信对话框里是一张夕阳下的浑河照片。对方发来的。
“沈阳的浑河,这时候最好看。”我哥语气平常,像在说一个老邻居。
我凑过去瞥了一眼,头像是个穿深蓝色连衣裙的女人,站在书架前,笑得很淡。我哥划拉着屏幕:“喏,这就是我跟你提过的那位大学老师,聊了十六年了,没见过面。”
我手里那颗毛豆差点掉地上。十六年?异性网友?在我认知里,这种关系要么早淡了,要么早“出事”了。可我哥眼神坦荡,就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我哥在交通部门工作,是个普通科员。年轻时走南闯北,后来稳定下来,朝九晚五。他只有高中学历,但脑子活络,什么书都爱翻——金庸武侠、《道德经》、《时间简史》、甚至《周易》八卦,都能扯上几句。用他的话说:“我被生活抽过太多耳光,早学会看人脸色了。”
2008年左右,他刚学会上网,为了攒点流量,疯狂发视频、写帖子。那会儿加了不少网友,天南海北的都有。但大多数人,聊几句就露了馅——不是急着炫富,就是暗示暧昧。他干脆利落,删得只剩三个女网友。其中两个是少数民族姑娘,热情单纯,聊风土人情不累。最后一个,就是“驿路梅香”。
“这名字,一听就有故事。”我哥当时直接戳破,“你是不是感情不太顺,心里憋着股劲儿?”
对方惊呆了:“你会算命?”
我哥笑:“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取这网名的人,多半心里有苦,又清高,不肯说。”
梅香沉默了半晌,才坦白。她68年的,人大毕业,在沈阳一所大学教书。前夫是名牌医院的医生,当年觉得条件相当,凑合结了婚。没激情,也没大矛盾,直到对方和科室小护士出了轨。她带着女儿离了婚,一晃十几年。
“她啊,书本知识一套套,人情世故像张白纸。”我哥抿了口茶,“离婚后,整天在女儿面前骂前夫,怨命苦。女儿吓得缩成一团。”
我忍不住问:“你一个外人,怎么劝?”
“没劝,就说了句实话——你恨男人没问题,别让女儿觉得‘婚姻’两个字是口井,跳下去就黑透了。”
这话狠,但管用。梅香后来回他:“你是第一个敢这么戳我心窝子的人。”
最让我诧异的,是我哥连她穿什么衣服都管。有一次,梅香买了件碎花裙,兴冲冲发照片问他怎么样。我哥直接泼冷水:“你一米七的个子,骨架大,穿暖色显膨胀。试试深蓝、墨绿,配个珍珠胸针,穿尖头单鞋,拎个软皮包,才有教授气质。”
她真去换了,回来反馈:“同事都说我今天的穿搭特别显气质,你懂绘画?”
“屁,我就是早年摆摊卖过服装,看人看多了。”
更绝的是,我哥两次去沈阳出差,一次单位培训,一次路过。他都没告诉她。“火车站在她学校门口拐个弯就是。但我答应了不见,就不能见。”
我瞪大眼睛:“真忍得住?”
他点烟,眯着眼:“见面干嘛?喝杯咖啡,然后呢?人是贪心的动物。有些关系,搁在网上是块玉,捧到手里可能就碎了。”
梅香的生活渐渐活色生香起来。她听我哥的,带女儿去旅游、攀岩、学跳舞;自己办健身卡,做美容,还接了校外培训课,收入涨了一截。女儿后来考到澳洲留学,毕业进了大公司,年薪百万。梅香提前退休跟了过去。
临走前,她问我哥:“以后还能常聊吗?”
我哥回:“少聊。你该找个实际伴儿,但别凑合。记住,再好的关系也得有边界,像榴莲,闻着香,凑太近扎人。”
如今他们一年就春节、中秋发条问候。上次梅香发来悉尼歌剧院的照片,说:“今天散步想到你说的,距离产生美。”
我哥回:“嗯,美在你心里,不在我眼里。”
我写情感文章这么多年,听多了狗血剧情、功利算计。唯独我哥这段关系,让我反复琢磨——它撕开了一个口子:男女之间,是否真存在一种“精神伴侣”,超越欲望,克制占有,只剩纯粹的懂得与陪伴?
这十六年,他们没牵过一次手,没吵过一次架。他帮她重塑生活,她给他精神慰藉。像两颗遥远的星,循着固定轨道,默默辉映。
可如此美好,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敢试?是怕寂寞,还是不信人性?
亲们,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超越世俗”的异性知己?最终是走散了,还是守住了边界?大家怎么看待这种“不上线”的关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