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养育孩子,父母先要自我疗愈

养育孩子时,父母过去所经历的感受、痛苦,会投射到当下,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们会产生很多莫名其妙的失控行为。

这是为什么呢?

-1-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著名人际神经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从内到外的教养》一书中对依恋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

依恋是人的先天本能系统,帮助孩子获得健康成长的心理安全,依恋能使孩子寻求与父母的亲近;不高兴时把父母当作避风港;把与父母的关系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安全模式。

正是有了和父母的调和、平衡、一致的依恋关系,孩子才能找到安全感,并在此基础上去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依恋理论有两个深远意义:一是我们的性格并不全是基因决定的,后天的经历(与父母依恋关系)会极大影响我们长大成人的性格特点;二是我们会把小时候的依恋关系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如果我们是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感受到心理安全;如果我们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比如小时候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回应,经常受到父母的拒绝,或者受到父母的呵斥、暴力等,我们长大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把这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就是家族的诅咒。

所以小时候我们自己的依恋关系就是漂浮冰山在水下的巨大部分,但这些记忆的碎片散落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我们甚至都觉察不到它们。但它们都在无时不在地发挥着作用,指挥着我们对待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失控行为。

-2-自我疗愈四步法

第一步觉知,也叫觉察,觉察什么?

就是要觉察到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无缘无故的失控,本质上是自己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

第二步接受。

接受我们的父母,接受我们小时候的依恋关系。不管好坏,这都是当时最好的安排。

第三步行动。

《从内到外的教养》告诉我们,依恋关系随时可以改变,即使我们成年以后。因此觉察和接受后,我们需要行动去改变自己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给孩子带来安全的依恋关系。

我们可以采取自言自语、心理暗示、自我安慰以及选择性忘记等各种方法,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就是把那些儿时留下的散落的内隐记忆外显化,让他暴露与我们大脑中,让我们的大脑理性思考客观地表达出来,变成我们可感知的外显记忆。

最后反馈。

当我们能够理性地面对小时候的伤痛,我们就能理智地采取行动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孩子获得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就是我们自我疗愈的最佳反馈。

-3-复杂体系

《复杂》这本书讲到了人类的进化是复杂系统,但它的原始代码很简单,就是遗传和表达,注意不是变异而是表达。

正是DNA序列上那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垃圾基因,负责打开和关闭基因的基因开关,可能才决定了生物发展的多样性。

而婴儿大脑的发育正是这个复杂体系的最佳例证。

婴儿大脑一出生时几乎空白,但具备各种发展可能的潜质。但后天的经历也就是依恋关系决定着哪些基因开关打开,哪些基因开关关闭。父母的适时回应、良好陪伴可能就是开启孩子良好性格、安全依恋关系的板机。

所以复杂系统简单处理,面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父母需要做的可能就是给与孩子这个复杂系统一股原始动力,那就是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样孩子就会自动演化、迭代,盛开为一片怒放的鲜花。

所以,养育孩子,先要疗愈自己;

疗愈自己,先要觉察自己的依恋关系,接受它,用行动去改造它。

最终给孩子带来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无戒学堂】日更第124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