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此诗就是王维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感觉王维家的大别墅不少啊。)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流水”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但这种悠闲的状态在越接近归隐地就变得凄清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最后一句点明隐居主题,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当然对王维生平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最后又随唐玄宗回长安做官了,如果不做官的话,应该就会不在安史之乱中被俘,也不一定会有最后的尚书右丞,人生起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