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人到中年,又或是如今受了父亲和先生的影响,开始有了对故乡、对根追溯的渴望。
小时候总想去远方,去离家最远的地方,总觉得脱离家的世界才是属于我广阔自由可以翱翔的世界。
后来渐渐长大有了对家的依恋,迷恋上父母在身边的热闹,家的味道是有母亲的饭菜香和父亲的唠叨。
把父母接来身边后,无论在何处流浪都觉得只要有父母在的地方那里就是“家”。
如今在外十几年和背井离乡的先生成了家,生儿育女,幸福着家里有老有少的热闹,便开始羡慕起先生对回乡的盼望。
因为切切感受到先生对家乡的思念,才明白原来“家”和“乡”是不同的定义。“家”是父母在的地方,而“乡”是从小生长的那片土地,是村口的大树、儿时的玩伴、是左姨右姑的院子、也是每年冬天的那一场大雪…
先生每每思乡时,我便会萌生对这种思念的好奇与羡慕,这种情怀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
我的父母年轻时出走他乡谋生,在工作的地方扎了根,那个年代,捉襟见肘,回乡路途漫长而遥远,更是舍不得开销,鲜少回乡。
在他乡之地没有过多的亲戚往来,也没有能一起成长相互照应的兄弟姐妹。父亲不善为人处事,所以周遭只有他偶尔好一阵的老乡,偶尔被他化入黑名单的同事,他的不喜欢是需要全家和他一起的对立。也由于这里大多都是五湖四海来谋生的人,不知根底的生人多,所以从小被父亲严令不得在外过多逗留,放学几点必归家。而这一严令也让我失了许多跟同学相处玩耍培养友谊的机会。
所以我的“乡”是什么?对于别人来说自然而然拥有的东西,至今才开始痴痴寻找。
如今这种探寻是希望给我的孩子一个“家乡”,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我所拥有的他们有,而我未曾拥有的愿他们也能拥有,流浪的感觉到我辈而止。
是不是人的心中生起了某个念,这个念所衍生的磁场就会不断的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当我开始萌生对故乡的探寻时,身边似乎总能出现一些与它相关的场遇。
就像昨天打车,遇见一个本地司机,平日很少会跟司机唠嗑,碰巧司机的女儿如我般大小,大叔聊起她女儿从而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大叔的爷辈原是北方有权势的家族,当初不明未来皇帝是何派,所以族长将家族分成两派,一派亲共一派亲国。后时局动荡,为保一族血脉能得以延绵,不被一锅端,便将家族四处开散出去,大叔这一脉便是这样来到了广州。
家族历史、族长推选、宗祠祭祀等文化在族长和族人的带领下仍然保有,唯独可惜了他这一代没有儿子,年轻一辈对家族渊源的文化也日渐淡泊。唯愿女儿不要远嫁,能嫁个文化习俗相近的,或许一些东西还能延绵下去。
跟大叔一翻聊下来,抵不住的羡慕,原来这就是无论在何处流浪都不忘根的传承,是无论身在何处,都觉得背靠家族的底气和安全感。
好可惜,这些都是我从未感受过的底气,也好庆幸,还有先生的家乡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底蕴。待到他们慢慢长大,我会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根在哪里。
其实认真算来,在广州从读书开始,也已经生活了17年啦,但一直以来似乎从未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哪怕很清晰这就是我们落地扎根的地方啦,但依旧有一种人在他乡的流浪之感。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因为从未追溯过内心的本源,所以无论身在何处总少了一点落地生根的踏实。
直到今天先生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是他喜欢的乐队五条人。
《边走边边唱》第三季,“做梦去流浪”里五条人和河乐队重走100年前洛克之路,追寻流浪的意义,并在路的尽头举办一场荒野音乐会。
视频里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对一切释怀,治愈了我漂泊以来的不安:“我们的故乡是祖先流浪的终点。”
是呀,那位的士大叔也好,我也好,这不就是我们流浪的终点吗。未来这里就是后辈们的故乡。我会把父辈的故事我们的祖籍告诉下代的孩子,这些都将成为后代姓氏背后的渊源。
我们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也会在这里结交挚友,让孩子认识新的朋友,给他们构建快乐的世界、一起成长的玩伴、丰富多彩的回忆。这里就会成为他们充满幸福感的家乡。
最后,想起另外一位博主的话:
“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别把自己当外人,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才会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