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不同意思,其中有一个解释似乎恰与止相反,"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止"应解释为达到。我认为这种"上”将会贯彻人生始终。
青年于止,志在千里。青年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许多知识,努力去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志向应当远大,青年阶段的"止"就是去达到到一定高度,去达成我们所立的志。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上学时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贯彻周总理的整个人生,他一直在追求这样一个"止",他的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阶段都在追求这样的"止",一个重振中华民族的"止",一个造福后代的"止"。我们也应如此,在青年时立下远大的志向,然后为达到、达成它而努力。
中年于止,强己强人强中国。人在中年时,就要像孔于所说那样"三十而立"。这时应该能够独当一面了,这一时期是除青年外最具生命力的时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有的人继续进修专业知识以此来"强己",有的选择成为老师,传授知识以此来“强人",国营企业员工、公务员、运动员,包括前边提到的"强己"、"强人"的人都是在强大中国的力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强中国"。中年时的"止"就该向像这样,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不同姿态强大中国。
老年于止,各晓天命。老年阶段,人们获得了难得的空闲,有了更多时间来思考人生,我认为老年应当先达到一种境界--知晓天命,正如"五十而知天命"那样,老年要思考的是"我"究竟该干什么,究竟什么是"我"的"命",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不至于到了老年就混吃等死。袁隆平院士就是一位知晓自己"命"的伟人,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发,老年了他也将其视为自已终生使命,坚持奋斗于杂交水稻研发的一线,仍在试验田中不断忙碌.
"止"贯彻了人生始终,每个人每一时期都需要"止",青年止于远志,中年止于强国,老年止于知命。"止"不仅融入我们的人生之中,每个人生中的"止"将汇在一起,成就中华民族的"止",中国的"止"--成就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