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读书笔记

“曾国藩在研习内圣之法时,提出了慎独、主敬、求仁、思诚这四种最具效验的方面,并说明由此能达到心泰、身强、人悦、神钦的效果。

一、修炼身心的四种法门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仔细考察古人修行所下的工夫,成效特别明显的大概有四个方面:慎独就会内心安泰,主敬就会身体强健,求仁就会令人愉悦,思诚就会使神灵也钦敬。

所谓“慎独”,就是遏制私欲,即使隐蔽、微小的方面也不疏忽,时刻遵循天理而行,自省而无愧疚,所以内心安泰。所谓“主敬”,就是外表仪容整齐严肃,内心思虑宁静专一,稳重端庄而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所谓“求仁”,就是从本质上能保养心性,表现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的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令人愉悦。所谓“思诚”,就是思想坚贞而没有二心,言语笃实而没有欺罔,以最大的诚意与万物感应,所以神灵也钦敬。如果真能达到这四种的修身的境界,那么相应的四种功效就自然而至。

我虽然老迈,但还想在这些方面稍微下一些功夫,希望能有万分之一的效果。

曾国藩在研习内圣之法时,提出了慎独、主敬、求仁、思诚这四种最具效验的方面,并说明由此能达到心泰、身强、人悦、神钦的效果。

二、君子独处须精诚谨慎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

所谓“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拥有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时,往往会产生非分的想法,非分之想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肆意妄为,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发生。君子担忧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产生真诚的意念,真诚的意念积聚多了就会谨慎处事,而唯恐自己有错,管束的功夫就下得多。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的微妙差异,是可以加以评论的。

《大学》讲“格物致知”,自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以后,过去的言行可以作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也可以加深个人的阅历与识见。君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与私的区别;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可以充分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去做,不善之事不应去做,早已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而去实行他所知道应做的事。因此当眼前有一件好事需要办时,唯恐别人不知道,因而去做时迟疑不决;对于一件不好的事,心存侥幸,以为别人可能窥视不到,因而改正得很不力。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念头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而君子,唯恐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在暗中有堕落的行为;唯恐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长年不断地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仿佛面对天日,心里坚如金石。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单独行事,而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经典中的准则,而为后世贤人所切实探究。

清代的思想家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申说:“暮夜无知,这四个字是百恶之根。”大部分的恶念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会知道”这种侥幸心理中催生的,而无数人的一生都毁于此。

为达“内圣”的境界,曾国藩在慎独方面着实下了苦功,有“修法十二课”:

主敬。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静坐。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早起。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读书不二。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读史。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自此之后,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

谨言。说话谨慎,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内圣的最重要的功夫。

养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做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保身。爱护身体,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时刻以此作为健体却病的准则。

日知所无。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月无忘所能。不可荒疏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

作字。饭后写半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夜不出门。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三、言行勤俭可修己治人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译文:

自身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归根结底是四句话:“勤于政事,节俭持家,说话忠信可靠,行事诚实无欺。”话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深刻与否,关键是能终身使用,就会受益无穷。

古代圣哲的胸襟十分宽广,而达到至圣大德的,约有四种境界:诚恳谦恭,注重自我修为而萌生出聪明睿智,这是程颢和程颐的主张;诚恳到了极点以至于感动神灵,达到可以生而知之的效果,这是子思的遗训;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所以身体健康面无忧色,这是孔子、颜回、曾参、孟轲的宗旨;欣赏自然的美妙,吟诗作赋,所以意态闲适神色恬然,这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所在。悔恨自己少年壮年时不知道应当努力,到老来就常有悔惧之意,对于古代圣贤的心境,不能领略一二。反复寻思,只能不停叹喟罢了。

他为人处世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即使是对外安抚夷人,对内接受降将,交往中一定开诚布公,言谈质朴;对于中外远近的人,他都以诚相待,而被他人认定为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这就是“言忠信”。

修身之智,首在内心,使身心之间充溢一种清纯之气,来冲淡、缓和变乱中的浮躁与不安。曾国藩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辈子辛苦磨炼的功夫。

荀子《劝学篇》有一句名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最难的不是“博学”,也不是“省乎己”,而是“日”和“参”,不仅“每天”,而且“多次”反省自己。曾国藩比荀子还严格,要求也更具体。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每天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难了,何况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曾国藩求过的方法便是记日记。日记的功效是很大的,要能诚实不欺,无事不记,曾国藩的日记,便能做到这一步。曾国藩依照倭仁的办法,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以求改过。他的日记中自己找自己过失的例子很多,直到他年衰官高,勤求己过仍不肯稍宽。他说:记日记并不是难事,而日记终身不间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有极大毅力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曾国藩求过的第二个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说:“若得一两个好友,胸怀宽广、豁达,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批评我,可对我大有益处。”

第二章  砺志

一、君子要树立远大志向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文:

君子建立远大的志向,应当有以民众为同胞,并奉献出他们的所需的胸襟气度,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为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建立功绩的雄心壮志,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恩情,才有可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完人。所以他们的忧虑,是以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自己不专修德行、不精通学业而忧虑。于是就会忧虑百姓强悍的民风没有受到教化,忧虑边远地方的人没有完全归服于华夏,忧虑小人当道,贤人失意,忧虑还有人得不到自己的帮助,关注时运昌盛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君子忧虑的事情。至于自己的成败,一家的温饱,世俗的荣辱得失、地位名誉等,君子是没时间为这些事去忧虑伤神的。

曾国藩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但真正的立志却是从他21岁那年“欲求变化”开始的。

曾国藩有一次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说道: 我常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还是如此。我想这大概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就容易放松潦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见,不能容忍小的不满,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踌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会整天坐着不起来,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原因啊。志向没树立,见识又短浅,想求得心灵的安定,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

现在已是正月了,这些天来,我常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全是鄙夫之见。在应酬时我往往在小处计较,小计较引起小不快,又没有时间加以调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盗入室了啊! 从中能看到,曾国藩也有斤斤计较的时候,有见识浅短的时候,有心浮气躁的时候,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敢于面对自己心灵中最黑暗的部分,无情地加以拷问。韩非子说:“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曾国藩正是在战胜了自己,才得以确立志向。

一个人的志向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的,尤其是在对平庸、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大概很少有人还会固步自封,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洋洋自得于个人小天地的孤陋生活,把自己变成一个穷居陋巷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儒家的优秀传统,培养了中国人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自觉。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理想人格和道德规范。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立志,或立志德业惊人,或立志出人头地,或立志扫平“洪杨”。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却有两件事,一件是青年曾国藩在任翰林后,写下《五箴》自勉;另一件则是官拜帮办团练大臣后,却受同僚之辱,因而愤走衡阳,练成了湘军。

立志从哪里立起?从“没有”立起。自己没有的,家庭没有的,社会没有的,国家没有的,都可以成为自立目标。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民生困苦,吏治腐败,人心离散。社会上缺的是直臣,是廉吏,是圣贤。因此曾国藩立的就是“直臣之志、廉吏之志,作圣贤之志”。他的成功,正是看准了社会所需而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进去,把自己的潜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结果。

二、读书修身以明理为先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译文:

明道德、教新民、以达到才德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情。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认为以上三项与自己毫不相干,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处?即使能写文章作诗篇,这样就自以为高雅渊博而沾沾自喜,其实不过就是会识几个字的养猪人罢了!怎么能够说得上是深明大理的有用人才呢?朝廷是依据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的,认为这些人既然能够宣扬圣贤的理论,也必然能够明白圣贤治世为民的道理,能够做符合圣贤规范的事情,可以居官来管理百姓,以身作则来为民表率。如果认为发扬美德、教化民众这些事是分外的事情,那么虽然他会写诗作文,却对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这样的道理茫然不知,朝廷用这样的人做官,与用一个养猪的人来做官有什么差别呢?

明德、至善、日新,是一代又一代古圣先贤包括曾国藩在内立身处世的哲学思想和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在今天看来,它不仅是追求道德和品行的完善,也是对待一切人事应持的态度。明德、至善、日新,这三者的关系应当是:明德是自新的方向,至善是自新的目标,日新是实现自新的方法。

三、持之以恒则德业日进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译文:

长年累月地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然会每天都有进步。人生只有做事持之以恒才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练习书法这个事情,也曾经刻苦练习,但最终还是没取得什么成就,最近天天临摹书写,从无间断,就觉得书法有长进,可说日新月异。由此可看出,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植树畜牧一般,天天看它长大却感觉不到。尽力前进,坚持不懈,过不了一两年,虽然没有感觉,其实大有进步。言语沉稳,举止端重,说明品德性情有长进。文章有峥嵘雄快的气势,那么说明学问也长进了。

第三章  家范

一、曾氏家训为八字八本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译文:

家里面的兄弟子侄,应当牢记祖父教导的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要牢记祖父所说的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江湖游医、不信僧人巫士。”我的日记中又谈八条根本的要求:“读书以溯源求真为本,作诗文以讲求声调和谐为本,侍奉长辈以让其内心欢快为本,保养身体以戒除恼怒为本,为人立身以不胡乱说话为本,日常生活以早早起床为本,做官以不要钱财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都是我亲身经历,而且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弟弟也应该教育子侄们牢记它们。无论世道是乱是治,家境是贫是富,只要谨守祖父的八字教导和我的八本之说,我们的家族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三、孝友为家可绵延不绝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劳,可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

译文:

天下所有的官宦人家,他们的家运大多一代人就享用殆尽,他们的子孙先是骄逸懒散,继而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运能够延续一两代的都很少见。经商的家族,勤俭的能够延续三到四代;种田读书的耕读之家,谨慎俭朴的能够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与人友善的家族则可以延续长达十代八代。我今天依赖祖宗积德,年纪轻轻就取得不凡的成就,非常害怕家运被我一个人享用殆尽,因此告诫各位弟弟和儿子辈的人,希望你们能够努力耕作、勤奋读书、孝敬长辈、友爱乡邻,使家族成为耕读孝友之家,而不要仅仅被人看作官宦之家。如果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取得显赫的仕宦官位,也终究算不上先辈的贤德孝顺的后代,算不上我家的功臣。如果能明白这层道理,那我就异常的钦佩。每次我官位升迁,得到差事,澄弟就说我是肖子贤孙,哪里知道我这并非贤德孝顺。如果这也是贤德孝顺,那么李林甫、卢怀慎之流,何尝不是达官显贵,位极人臣,岂不也称得上是孝子贤孙吗?假如到了弃官回家的时候,我自能放下名利之心,我深知自己学识浅薄,误得高位,所以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是我虽在仕途宦海之中,却时刻作着弃官归里的打算。假如真到了辞官归里的时候,家属也可以自食其力,也算对得起祖父兄弟,对得起宗族乡邻。这就是我所想的。

读了曾国藩的许多家训、家书之后,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所有的治家格言,警句所强调的都离不开三个要点:祥和、友善、远祸。曾氏家族久盛不衰绵延数代而余泽长存的秘密武器也就在这三个要点上了。

第四章  明强

一、追求学问能获得智明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明强”二字是从《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引出的。古之豪杰都称英雄,英即明也。雄即强也。明强,讲的是英雄之道。人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坚忍图强,以求用有限的能量尽最大努力把可能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得“止于至善”,便可称英雄。

二、担当大事以明强为本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译文:

有担当,做大事,全要在“明强”二字上下功夫,《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方面,就是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柔弱的变得坚强。做事情没有志气就不会产生扎实的行动,不坚强就不会成功,即使修养身心治理家庭,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用“难禁风浪”这四个字打比方,说得非常好,我觉得很安慰。古来豪杰之士都以得“难禁风浪”这四字为大忌。我家祖父教导别人也以“懦弱无刚”四字为最大的耻辱。所以男子汉立身于世,一定要有倔强的气概。只是数万人被困在坚城之下,久攻不克,最容易暗中消磨锐气。老弟能够长时间保持数万人的刚猛锐气而不消磨损失,这是你的过人之处,更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明强之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争。毛遂便是敢争者中尤其敢争的一个。

曾国藩的性格有如毛遂。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他出山不久向朝廷伸手要权的事,就颇能代表他的明强品格。

三、强于自修不与人争竞

凡国之强,必须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曾国藩提倡自强、倔强,这都是大丈夫立世所必不可缺的。但强悍是来源于自身的修为,而不是为了和别人争斗。曾国藩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提出要坚持孟子的集义而强、曾子的从自我反省中崛起,反对李斯、曹操、董卓、杨素那样的强,因为他们的强都用于谋一己私利上,所以没有好下场。

求强是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必做的事。个人的能力才智,如同一座金矿,开采出来投入使用,才能变成财富。如果没有投入使用,那就不过是一堆深埋地下不见天日的石头。英雄之道,就是将自己内蕴的“金矿”开采出来,投入使用,将个人内圣外王的深厚内功变为众人共享的财富。又在相与交流中将众人的勇敢、智慧等能量变为自己格物致知,加深内力的资源。老老实实地学习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致命弱点,这就叫在自修处求强。这种强,是内强,乃安身立命之本。

第五章  坚忍

忍是一种修养,其义应该相当深刻,相当广泛。世间取人,唯才、唯德,德才兼备,有才务须要忍,有忍才能有德;不能恃才便张扬,真正的才,是不张扬的。如此,才、德、忍便是一种互导和印证的必然关系。

第六章  刚柔

一、刚柔相济方至刚至柔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公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译文:

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而成功的。即使成为圣贤的人,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够独立不惧,确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城,喜欢与名重一时、位高权重的人较劲,也确实有特立独行、不畏强权的气概。近年来领悟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之道,要刚柔互用,不能偏执,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就容易折断。刚指的不是暴虐,而是说强矫;柔也不是说要卑弱,而只是谦恭退让。办事为公,就应该强矫,争名夺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该强矫,守成安乐,则应谦退;出去与人应酬交涉,应当强矫,回家与妻儿享受,则要谦让。如果一面建功立业,享有了很高的名望,一面又追求田地房产,希享富贵,这两者都求盈满,全无谦退之意,这是肯定不能长久的。

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逄、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海瑞由于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在曾国藩看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三、强毅与刚愎相去霄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翻译:

至于强毅之气,身上绝对不能没有。然而“强毅”与“刚愎”是有区别的。古话说“战胜自我就是‘强’”,强力控制,尽力容让,竭力为善,这都是战胜自我所包含的意思。比如说你不习惯早起,你就强迫自己天不亮就起床;比如说你不习惯端坐,你就强迫自己像守灵那样端庄肃穆地坐着;又比如说你不习惯劳苦,你就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勤劳不倦、这些都是“强”的表现。自己不习惯有恒心而去强迫自己做到有恒心,这就是“毅”的表现。不按上面的方法去做,而要力求以气势战胜别人,这就是“刚愎”的表现了。这两者看起来很相似,但核心本质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不可不留意认识清楚,不可不谨慎从事。

第七章  英才

一、贤才也要择能而使之

曾国藩的用才之道最充分地体现了他以内主外的深厚功力。简言之,他是以贤求才,以智识才,以德荐才,以课育才。

人才是世间最宝贵的。曾国藩感慨国中无人,他认为中国若想不与外国列强讲和,就得有四五个得力的大将军,他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出来。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人才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他物色和栽培人才,选拔人才和推荐人才,只要这个人确有所长,哪怕他给曾国藩的印象并不好,甚至与他心存隔阂,他都是不惮任用和举荐的。

二、忠诚耿直是难得品质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三、才能靠磨炼打造而成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第八章  廉矩

一、廉洁方正不容易做到

二、君子应尽心遵守礼制

第九章  勤敬

勤能补拙,敬能生明;勤敬而治,大道之行。

《勤敬》乃《挺经》九章,言兢业克勤、贯注全神之道。

一、治理国家需御人之术

一、治理国家需御人之术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术”,“术”字最有道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翻译:

治理国家,首要的任务爱护民众,要爱护民众就必须督察官吏,而要做到这点的关键在于知人,而知人就要谨慎地听取大家的言论。魏叔子认为孟子所说的“仁术”中,“术”是讲得最有道理的。喜爱一个人却能了解他的短处,讨厌一个人却能看到他的长处,这就是“术”字的解释。又说以身作则,履行大道的人就是君子,而做不到这样的就是小人。看一个人应该从他的所作所为中去考察,而不是在他的虚假的名声与不实的言论上;看一个人先要把提高自己的鉴识能力放在前面,而后去访察别人的言论。

观察人才要注意其做事的动机、坚守社会道德的水平和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在品质,才能比较确切地分析和预测他的可用程度。也就是说,用人者应学会由现状推知未来,由本质预测发展。

二、治道不外乎勤劳谦虚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傥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翻译:

古人修养道德,治理人民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政事、胸怀宽广、谦虚谨慎”这三点。勤于政事就像文王那样,孜孜不倦;胸怀宽广如同虞舜那样知人善任,无人能及;谦虚谨慎就如同汉文帝那样,超乎常人。而且“勤、谨”这两个字,更是必须自始至终贯彻到底,一刻也不能背离的原则。勤于政事可以警示懒惰的习气,谦虚谨慎可以告诫傲慢情绪的滋生。能够做到勤劳而且谦虚,那么胸怀就自然地宽大了。古代的圣贤豪杰,即便是奸雄,只要想自立于世,不外乎一个“勤”字;古代修身养性富有道德的人,不外乎一个“谦”字。我将终生遵循这两字的要求来处世,这不就是所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么。

诚如梁启超先生言:“文正公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既非天才,又称钝拙,却做出了掀天揭地的事功,实在是后天努力的原因。概其一生,他是靠立志以植其本,博学以扩其知,谦恕以度其量,勤恒以履其责。勤敬是曾国藩为人处事的法宝,代表着他出类拔萃的个性品质。

唐代文人杜荀鹤有一首诗:“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告诉人们不要进入坦途就忘乎所以,在取得成绩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要始终保持平常心,永葆做人本色。

第十章  诡道

第十一章  久战

在时代主题由战争、政治转变为经济发展、经济竞争之后,久战的心法仍旧有借鉴作用。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必须讲究“势”和“虚实”。经营者的“做势”,就是做品牌,“运势”就是运用品牌效应来聚集资源、调度资源,把自己做大做强。经营者的“善用虚实”,即是灵活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有形资本(财富)和无形资本(品牌、技术、经营管理等),通过人才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良性转换。“虚实”,又是运势过程中的扬长避短、舍虚取实,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兵力营运项目。这同样需要“大本大源”的内力、内功,同样需要洞悉幽明的清静心,同样是“无内省之明,乃无外观之识”。

第十二章  廪实

第十三章  峻法

曾国藩还有一个选将标准,就是不用喜欢爱说话的人。他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湘军历来不喜善说话之将。

曾国藩仿戚继光治兵成法,逐日训练,阵法技艺,无不演习。至少操练两个月。凡体弱者、艺低者、油滑者,都陆续淘汰。留下的,就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部队了。

第十四章  外王

曾国藩虽然也讲求理学,但务实的精神,却使他摆脱了“夷夏大防”的心理,指出:“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这种“多觅榜样”、“知其效验”的务实精神,正是曾国藩由理学家到洋务派的思想基础。

第十五章    忠疑

第十六章    荷道

如何才能气盛?他认为,必须具体落实到章法和句法上,其中的关键在布局。而“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又不可杂乱无纪。”就如蓄流水一样,蓄之愈久,积之愈厚,一旦开闸,则势必澎湃。曾国藩说:“古文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工夫。”他具体地谈到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书经》、《左传》,每一篇空处较多,实处较少,旁面较多,正面较少。精神注于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到处皆目也;线索要如蛛丝马迹,丝不可过粗,迹不可太密也。”写文章,须注意详略疏密,该详者详,刻略者略,所谓密处不能插针,疏处可以走马。详处密处,即文章的眉宇目光,亦即文章的精神之所由体现。

第十七章  藏锋

一、君子需懂得屈伸之道

《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逊,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逊以自屈,龙蛇之道也。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于寸衷,而取验于颜面。

翻译:

《扬雄传》中说:“君子得天时就要大展拳脚,不得天时就要像龙蛇一样蜷伏起来。”为人要能够有曲有直,有伸有屈。比如行为端庄,这就是伸的一面。言语谦恭礼让,这就是屈的一面。这诗讲的是害怕品行高居当世而被伤害,所以采用言语谦恭礼让,以自屈求全,这就是“龙蛇”之道。 内在至诚必然在外貌中显露,心中的想法会形成外在的表现,自古以来的道德高尚的人,他们的淡泊高雅、亲近平和,都会在外表上自然流露出来。我的外表上流露出来的状态没有一点进步,这难道是我的贪图享受的意念还没有变得淡泊吗?难道是我的处心积虑算计别人的心思还没有消除吗?我应当强烈反省自己,以达到从外表上能得到验证出来。

千万不要以为曾国藩用藏锋法只是一种谋略小技,他是那类既精明又高明的人物,深谙柔远至大之要。曾国藩懂得,人的生命有限,人的能量积聚有限,而耗散既快且易。生命的能量既然积慢耗快,聚难耗易,那就要珍惜它,把积聚不易的能量点点滴滴用到立功、立德的双向成功上,用到刀刃上,而不能白白浪费在口舌之辩、笔墨之争、无谓之斗、无效之劳上。那是逐妄谋虚,只图一时痛快,徒招祸患,而身心不得实惠的愚蠢行为。这就是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内涵的藏锋法对于生命价值的实际意义。

第十八章  盈虚

一、世人皆不能毫无缺陷

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翻译:

我曾经研究《易经》中的道理,了解盈虚转化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太阳到了正午就开始下降,月亮到了满月就开始缺失,天有孤立虚幻,地少了东南一角,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剥”卦含着与之对应的“复”卦,所以君子就认为得到了“剥”卦是可喜的,“夬”卦暗含着相应的“姤”卦,所以君子就以为得到“夬”卦就暗伏着危机。所以本来是好事,由于错误而逐渐转变为坏事;本来是坏事,却由于批评自省而变为好事了。君子只知批评自省,不知其它,知道应当批评自省,所以才会忍得住缺陷而不去苛求完美的东西了。小人就时时刻刻追求圆满;圆满的结果来到了的时候,那错误与灾祸也随之而来了。众人都有缺陷,而唯独一人十全十美,难道这是天道转化的缘故,才会造成这样的不公平吗?

三、惜福而节势自然悠久

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翻译:

诚恳恭敬、谨慎坚守的人其实只是坚持两句话,一是“有福气的时候,不要过度贪图享受”;二是“有权势的时候,不要纵权过度”。有福气的时候不要过分贪图享受,还是要以节俭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钱,这样就是惜福了;有权势的时候,就要少管闲事,少评论是非,这样既不受恩,也不结仇,自然就能够保全长久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