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11:灭赵时机
秦军从长平之战到挥师灭赵,只间隔了一个“元旦”的时间。
因为秦国是以10月为岁首,10月初一便是“元旦”日,意义等同于后世的春节。
在后来的史书上,长平之战一般被记载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即前260年),白起攻赵记载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即前259年),前者至“九月”结束,后者是“十月”开始,猛一看还以为隔了一年零一个月,实际上,二者之间最多也就隔一个月,甚至于最短只是放了几天春节假。
这个时间间隔之短,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至少能够说明,虽然秦军在长平之战付出了重大代价,比如白起所说的“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但是秦军依然具有趁势攻灭赵国的实力。
至少秦军的统帅白起是这么认为的。
▲白起
原因很简单,长平之战前后总共消灭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青壮尽毁”尤其是精锐部队被全歼,基本失去了抵抗实力,“长平大屠杀”的恐怖震慑,也让赵国短时期内无从走出心理阴影,抵抗意志形同于无。
同时,长平大决战秦国压倒性的胜利,也是对其余五国的巨大震撼,短期之内绝对无人敢于为赵国出头,“祸水自引”。
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差”,不给赵国留出“回血”的时间,更不给其余各国救援赵国的时间。即使各国救援,秦军也能在“时间差”内先行拿下邯郸、攻灭赵国。
▲长平之战
这里重点说下“时间差”这个概念。在战争中,时间的具体表现往往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体现在时间差。比如长平之战中,白起两支骑兵的突然强力穿插,就是打“时间差”,在赵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拿下百里石长城以及分割赵军主力部队和辎重部队,在这个过程中,白起战役意图的成功率其实是和时间差成正比的,时间差越大即赵括识破的时间越晚,白起的成功率就越高。
同样的例子太多,几乎可以在所有经典战例中找到印证。比较显著的如韩信的井陉之战,“背水一战”的精髓是汉军要制造出足够的“时间差”来,给2000骑兵营造突袭敌军后方大本营的机会,如果汉军在“奇兵”出发前就已经崩溃,战役意图必然无从实现。
在近代的孟良崮战役中,时间差也体现的极为明显。华野必须保障狙击外围国军部队的时间要大于包围歼灭74师的时间,这个时间差一定要大于零,否则不仅围歼74师成为虚话,甚至整个战役都可能失败。
究其根本,“时间差”的精髓和兵家所谓的“出奇制胜”实质是相通的,都是发挥“奇”的时间效果,在“奇”被敌方识破或者逆转前已经达成战役目的。
▲邯郸之战
这是具体战役层面,战略层面同样如此。比如白起在长平之战后马不停蹄地进攻赵国,就是要发挥“时间差”的战略作用,在各国救援之前迅速拿下虚弱的赵国。
因此,如果此时秦军按照白起的战略设想坚决执行下去,“旋风”攻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邯郸,赵国灭亡本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因为此事没有实际发生,后世总有观点认为白起的灭赵不可能成功,甚至认为这一时期秦国还不充分具备灭赵的时机,其实都是盲目的“唯结果论”,不该成为真正的历史借鉴。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秦军兵分三路,以席卷之势进军赵国,在苏代游说范雎时,秦军已兵锋直指邯郸,此时还不到正月,若是秦军继续打下去,赵国亡国可期。
后来的事情也是反证。在白起的进攻计划被阻止后,秦军隔了一年即前259年10月才再次进攻赵国。此时不仅赵国有了一年的“回血期”,其它五国也真正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局,正如白起的分析:“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秦国已经失去了宝贵的一年“时间差”,便是失去了灭赵的绝佳战机。再想成功,这才是不可能了。
白起之后多次坚决拒绝出任攻赵主帅也是明证。后人多数就此认为白起“不懂政治”,甚至认为他就是和秦昭襄王、范雎“赌气”:“你看,我要打的时候你们不让打,后来我不同意打,你们又非要打,失败了吧?怎么样?真理到底在谁手里?”
其实后人只看到了“阴谋”所在,却没有看到“阳谋”,白起在此事上真正的“价值”其实是:“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战国策》)
白起是切实认知到了灭赵的不可能成功,这才坚决拒绝领兵并试图阻止秦昭襄王的灭赵决心。
在这一点上,白起其实和长平之战中的廉颇一样,当初的廉颇宁愿被撤换也不同意赵孝成王的出击决战决策,他们都体现了“名将”的典型特质,既然已经有了明确且自信的判断,他们就绝不会拿全军士兵的性命乃至国家命运来冒险甚至如赵括那般的开玩笑,哪怕是个人将遭受不公待遇乃至性命堪忧都始终坚持。
后世总习惯认为军事家不懂政治,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如果只论和军事战争相关的政治,恐怕政治家包括君主们也只能对军事家甘拜下风。
相比白起和范雎就能看的一清二楚:为了个人利益,范雎故意“搅黄”白起的攻赵战略;而为了国家利益,白起宁愿受诛也不为“辱军之将”。
他俩究竟谁更“不懂政治”呢?
如果您认为政治就是阴谋,那肯定是白起不懂政治。但如果您认为政治还有“阳谋”的话,白起是真不懂还是没被理解呢?
※敬请关注公众号【微存在】,获取更多文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