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冯小刚这个人,却喜欢他所有的影片。这违背了我一贯的原则——不认可一个人连同否定他的所有。可见,我的原则也只是“原则上”。近两年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妥协,非黑即白的世界有了其他色彩。他们恭喜我终于成熟了,我自嘲“晚节不保”。
《只有芸知道》不同于以往的冯氏故事。冯小刚老了。
这一年,许多人突然就老了。
有时候,老比死亡可怕。
据说,影片取材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只有芸知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是如此想看黄轩。
他干净的脸和干净的眼神,让我相信他的所有都是干干净净的,甚至与他有关的都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有一天他有了什么不清不楚或者不太干净的事,你们务必对我封锁消息。
看了大概十分钟,我便把《只有芸知道》当做风光片和纪录片来观赏。我换了个更舒服的坐姿,而不是投入的状态。
影片大部分时候色彩明丽,配乐舒缓,人物接地气,整体风格既不唯美也不忧伤。
只在最后,隋东风携着杨芸的骨灰来到海上,当鲸鱼跃出海面,隋东风抛洒骨灰的手占据了大部分屏幕,骨灰在阳光下金沙一般闪烁,我有了一点点感伤!
我不太喜欢黄轩在影片里的角色。他适合更超脱些的人物,而不是这么一个说没有含金量的脏话,逗着无聊闷子的凡夫俗子,如同任意一个北京男人。同时,我悲哀地发现,他也有些老了,已经不再是那个我想爱护着的男孩。
关于这部片子,我的想法太实际了,实际得让我觉得辱没了男主的深情。一是有机会去新西兰,会留意那个叫奥克兰(好像是另一个小镇)的地方,开发这个旅游线路也许是个好主意。二是不知会不会掀起一股看鲸潮,反正我有此意。三是恋人或夫妻可以去看。观影时还是挺想对身边人说点什么的。
如果一生只爱一个人,那是你的人生还不够长。所以,爱的时候一方死掉或者不得不分开也是一件挺好的事,起码保全了对爱的想象。
如果你的贪欲不够深,那是你面对的诱惑还不够大。所以,选择不进入诱惑场似乎是一种办法。就像《海上钢琴师》的“1900”,在即将踏上陆地的那一刻选择回到船上。可是,这也不是任谁能做到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所有的选择意味着同时放弃。“1900”拒绝进入一个自己不喜欢不习惯不擅长的世界,这是他的选择。人们喜欢他,除了他天才般的演奏,可能更在于他的选择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这个人设是个传奇,没有名字,没有亲人,不知从哪里来,无所谓到哪里去。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比如那些有才华的诗人,你未必喜欢。我也不能保证一直喜欢。不是爱变了,而是这样的人进入社会后不可爱了。
人应该在自己习惯的世界活着,免遭尴尬。
《唐顿庄园》是近期评分最高的。
我狠狠地记住了它的美——每一个画面都像极了油画,色彩饱和,甚至绚丽。只是每当同样华丽的音乐响起,我便哼笑一下。这种仪式性的节奏似乎在提醒观众,此处开始转承,准备高潮吧。不好意思的是,我睡了两小觉儿,而且是那种高质量的睡眠,反正醒过来也不影响接着看。
若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唐顿庄园》是看不懂的。我之前没看过故事梗概,也没有看过电视剧,全程英语,懒得盯字幕。有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相当于英式《红楼梦》。对不起,我完全感受不到。也许电视剧的容量可以把人物特点及其复杂关系、家族兴衰与时代变迁充分演绎。
不过,那种行将落魄的贵族随时随地保持优雅、维护体面的做派,倒是很适合我这种“装”的人——即使赴死也赴出个喝下午茶的范儿。当然,优雅的精神中一定潜伏着强烈的叛逆因子,这也很适合我时常蠢蠢欲动的魔性灵魂。
有一段时间,和初大宝讨论职业。她说她最想开个小卖铺,随时有人来搭话,每日有进账,日子过得不寂寞。我的理想则是做一个高级管家,英式那种,家中最好只有男主人和几个孩子。她说,你还真挺适合。
当“装”成为一种习惯,它就是你的生活底色。娟曾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为什么不表达你真实的想法,明明需要关怀,明明很脆弱,却一副喜欢孤独愿意疏离的样子。
有些事,臣妾真的做不到!何况,有毛用!
《误杀》给了我惊喜。
一个养家度日的男人,唯一的爱好就是守店时看侦案片。成绩优异正值青春期的女儿甚至对他有几分不屑。
当女儿失手杀了施暴的权贵之子,这个有些卑微的男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为了保护家人,他用影片中学到的办法,让多人为了正义被牵引着做了伪证。不可一世的警察局长和她那参加竞选的丈夫一败涂地。当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平安落地的时候,他选择了自首。
小女儿在参与伪证的过程中,学会了做假。他对信任的不敬这么快就附着在了孩子身上。
信任,是人活着的很重要的支柱。
无论什么原因,不要摧毁他人对你的信任!
那只反复出现的羊令我惴惴不安。它的眼神无辜而顺从,看似呆滞无视万物,又似乎洞察了一切。多看一眼,毛骨悚然。
听说这个故事买的版权,有些遗憾。审查部门当真不能容忍这类题材?那是我们处理内容的能力还不够高。
有一点没看懂,在片头部分。牢狱中的男主逃出去了还是死了?既然自首为什么还要出逃呢?谁能告诉我?
《你是凶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凶险。
一个追逃凶手的离职警察,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复仇母亲,一个为了救治女儿失手致死被绑架人的教授。影片使用了一些悬疑手法,包括镜头下的人物置换。色调整体是灰暗的,犹如某些时刻的人生境遇。
我对宋佳的印象还停留在她演的萧红。在《你是凶手》中,她依旧是落寞的、无助的,却又是强悍的、巨能的。是什么让一个身体孱弱的女人,能够如此设计精密将对方逼入崩溃?又是什么让她在最后一刻放弃置人死地?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原谅呢?一定是对方比你更不幸。
就在前两天,我对一个同学说,一段关系中,我若是主动分手的那个,会大方而廉价送出《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只是希望对方不要再打扰自己;我若被分手,顶多祝对方平安,决不祝他幸福!
减轻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痛苦的人比你更痛苦。这算是人性中的不善吧。
《长安道》将原著的“盗”改为“道”,我以为是神来之笔。而万正纲、林白玉这两个名字很般配,也很滑稽,正纲不正,难为纲;白玉只是人长的白,性格却是极端,不见丝毫温婉。或许他们的父辈处心积虑给他们斟酌名字的时候很是寄托了一些美好愿望;或许他们也曾像父辈希望的那样,人生的一些阶段在法律之内正常地努力着,包括他们两人为彼此的才华、善解人意吸引背叛家庭,最初也有着相爱的色彩吧。但是,他们违反了盗亦有道,只能反噬,并相互背叛。
人性就是这样复杂。
和美好的人在一起,会最大程度地激发优良的一面,相反,与蛇为伴,引诱出的只能是恶性。
因为这部片子,喜欢上一个女演员,焦俊艳。长的真耐看,五官无死角,演得也好。
看《吹哨人》纯粹因为汤唯。我比较喜欢汤唯那张“松弛”的面相和“爱谁谁”的表情,透着一股不吝。“吹哨人”意为内部知情人士揭发举报违规违法线索。我以为这只是国外才会使用的非常规手段。看此剧,才知国家今年专门提出建立“吹哨人”制度。觉得怪异,改天查一下文件。影片最后的处理有些荒诞,正义用了一种奇幻的方式出台,雷佳音弄得像个佐罗,代身死去的“汤唯”。
《半部喜剧》还没看,希望没有下架,也希望它像《驴得水》那样让我喜欢。
看电影还是个治疗的过程。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流了你要流的泪,做了你想做的事。
刚刚看了平生第一场跨年脱口秀,散场已是子时。过长安街,穿东四环,北京的夜晚如此美丽。
另一个剧场的幕布又将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