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体制?这是每个班主任都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今年是我做班主任的第三个年头,在充分吸取上一届学生管理的经验上(上一届家长很支持我,三次家长会都是满勤参与,并且主动参与到班级共同管理中,但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家长不了解教师的苦楚,不理解学生学习的痛苦),这一次我再次进行创新,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限时训练的监考中来。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疑惑,甚至想采取这样的行动但又不敢采取,原因在于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落下口实。很担心家长回去后到处闲说,认为学校老师不负责任,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为何牵连到家长;
二是惊扰学生。对于被请的学生家长来说,学生心理是否会有忧虑,绝对老师是在惩罚自己的家长,这样耽误正常的教学进程;
三是不合主流。长期以来都说家校互动是与家长之间多沟通,但是没有人敢请家长进课堂,这和主流价值观不符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闲言碎语。
基于以上几种心理,我想说请家长走进课堂是“换位”而“不换味”。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换位”主要是体现换位思考,“不换味”仍然指家校齐心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下面我具体谈谈这样做的好处及其实际操作做法。
好处之一:知己知彼,增加语言默契。很多时候我们跟家长讨论学生,家长只是一味地应承,听完过后仍然不放心,甚至有的怀疑老师说的不太真实。那么,把家长引进课堂可以让家长看到学生学习最真实的状态,同时也能理解家长日常生活的苦楚,让家长能够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让家校交流真正落在实处。
好处之二:同理共情,理性引导孩子。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没有不关心孩子的家长,但有不会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里说的不会指的是行为方式。很多家长口头上关心孩子,但是孩子回到家却少于言语上的沟通,很难理解孩子真正的苦楚。非住校学生在校时间长达13小时,住校学生有的一周回家一次,有的很远的学生半年回家一次,如此长时间的呆在学校,父母与孩子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关心,但少于精神上的理解,那么让家长进入课堂就是比较合理的方法,从而产生一种同理心,这也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幸福家庭。
好处之三:以己为傲,创建幸福班级。幸福班级是什么?我觉得是理解,是温暖,是让最爱的人看到自己的努力。家长走进课堂,说明家长关心班集体,支持班主任工作,能够让学生心里更有自豪感和荣誉感,能够让她们知道父母和老师都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幸福的班级不仅仅是班级的装饰,还在于班级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班级公约,还包括家长激励。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生活,会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及其幸福感。
我相信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还有诸如约束父母言行,改变父母教育子女方式,孩子对父母亲的看法等等。但是要想把这件事情如实的落实下去,还需要采取一些理性的方法,简单来说,归纳三点如下。
有效交流时机是前提。家校沟通,关键在于“沟通”,那么,什么时候是最有利的时机呢?通过我观察大约有三个时候:一是当学生犯错误时,这时候家长是下位心理,老师是上位心理,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也会承情接纳;二是学生家庭心理辅导过重时,这时候学生需要家长的关注,但是父母亲又难以理解,这时候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建立纽带桥梁;三是学生整体精气神充足时,让家长看到学生最努力的场景,用赞誉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被认可的幸福。
语言合理铺垫是核心。这样的铺垫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提前告知学生,班主任将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强彼此了解,而不是惩罚任何人,同时还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家长能够支持自己,理解自己,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二是跟家长沟通,班主任降低自己,阐释自己管理班级的方略,以最真诚的态度去邀请,理性的桥接班级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推辞等,这就要观察家长心理的变化,只要牢牢把握住“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你家庭”的心理,我相信家长会伸出援助之手。
多元角度了解是保证。这里的了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的了解。哪些学生的家长适合做,通过学生日常表现来看,如家庭关系不太和谐的,不愿意谈及父母和父母沟通的,行为习惯良好及其比较恶劣的等等;二是对学生父母的了解。这主要看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关注最多的和最少的可以请。父母的职业努力程度,有的父母是职场的精英,他们本身是励志的创奇,有的言行不一,名义上关注孩子,实际却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家长都值得邀请。三是对班级文化的了解。班主任要能够有底气让家长看到班级文化,只有敢于推荐自己,才能让他人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当然,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也会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认识。于我而言,我也仅仅是尝试,今天这位家长结束后对我说“当我看到学生努力答题,铃声响起,他们有秩序的收集试题,然后安安静静自动进行到下一科目的学习时,我才知道这个班班风很正,孩子在这个班是值得的;其二,当孩子们交完卷,我看到他们疲惫的眼神时,我在觉得我的有些教育方式不合理,我之前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好好说话;其三,我带孩子这十几年,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家校互动,我也很有经历过站上讲台讲话的场景,老师要面对七个十多位同学,每一个孩子都要照顾真的很不容易,所以要促进孩子成长,真正的体验才是关键”。
我很感谢这位家长的反馈,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我的一次有益的教学实践,究竟后来怎么样?是否会达到预期效果,究竟还有怎样的落实方式,我想实践会慢慢告诉我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