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传承的不仅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就是当政者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传承非常重要,建国的基石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可以走多远,家庭中核心价值的传承也决定了家庭是否会兴旺发达。家庭对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就表达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
秦二世而亡,可谓极其短命的一个朝代,看看他们两个皇帝干的事情就知道,迅速灭亡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便改称号为“皇帝”,皇帝出命称“制书”,下令称“诏书”,皇帝的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行为加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从今以后,废除为帝王上谥号的制度。朕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无穷尽地传下去。” 邹衍研究创立了金、木、水、火、土终而复始的“五德相运”学说,秦应是水德,衣服、旗帜、符节等都崇尚用黑色;计数以六为一个单位(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吸取周朝分封制导致彼此征战的教训,摒弃了分封制,采取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收缴全国民间所藏的兵器,并统一法制和度量衡,将各地富豪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陽置于朝廷的监控下。
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摹画、仿照该国的宫室,在咸陽城北的山坡上同样建造一座。如此南临渭水,自雍门向东至泾水、渭水相交处,宫殿屋宇、天桥、楼阁相连接,所获得的各国美女、钟鼓等乐器都安置在里边。
然后开始到处出游,到处立大石头,称颂自己的功业。为了显示自己的无上威严,在游到湘山时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水。始皇问:“湘君是谁啊?”博士回答:“听说她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死后就葬在这里。”始皇大怒,令三千名被判刑服劳役的罪犯将湘山的树木砍伐殆尽,裸露出赤红的土壤和石块。
听信方士,求仙访道,始皇帝出巡抵达碣石,派故燕国人卢生求访仙人羡门。卢生受派遣入海寻仙后归来,随即抄录《录图书》上的谶语,上写:“使秦朝灭亡的是胡。”奏报给始皇。始皇便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北征伐匈奴。
秦将蒙恬率军驱逐斥退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接着就修筑长城,用以控制险关要塞,起自临洮,直至辽东,绵延一万多里。蒙恬又领兵渡过黄河,占据陽山,向北曲折前进,威震匈奴。
征召那些曾经逃亡的人、因贫穷而入赘女家的男子、商贩等入伍当兵,攻掠夺取南越的陆梁地,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郡;并将受贬谪的人五十万流放到五岭守边,与南越的本地人杂居一处。
收缴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只留下有用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若有想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始皇帝又开始大兴工程。派蒙恬负责开通大道,从九原直到云陽,挖掘大山,填塞峡谷,长达一千八百里,几年没有完工。又认为都城咸陽的人口过多,宫廷又嫌小,便命人在渭南上林苑中建筑宫殿,先修前殿阿房宫,非常雄伟观。征发遭受宫刑和判处其他徒刑的囚犯七十万人,分别修筑阿房宫或建造骊山始皇帝陵墓。
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于石上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于是派御史逐个查问当地的人,但是没人承认此事是自己干的。始皇便下令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人全部捉拿处死,并焚化了那块石头。秦朝廷迁移三万户到北河以北、榆中一带垦殖,每户授爵位一级。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出游,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陽。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他要求随父皇出游,获始皇准许。在出途中得了重病,他不相信自己会死,病入膏肓以后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陽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当初,始皇帝人宠臣是蒙氏兄弟,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称为忠信大臣,即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敢与他们一争高低的。赵高这个太监办事能力很强,且通晓刑法,被始皇帝提拔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非常宠爱他。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又劝说李斯与其合谋,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令蒙恬、扶苏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诏书,不听蒙恬劝告,就自杀了。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陽周,又听信赵高谗言,放弃了原本打算释放他的想法,还逮捕了蒙毅并囚禁到代郡。在葬了始皇帝继承皇位之后,二世就不听他哥哥的儿子子婴的规劝杀掉了蒙毅、蒙恬。
二世也巡游了一番,将始皇帝过去所立的刻石全部加刻上了字,并在旁边刻上随从大臣的名字,以此表彰先帝的丰功盛德返回抵达咸陽后对赵高说,我要尽情享受直到死,你认为这行吗?赵高时刻担心大臣们清算他呢,于是建议二世实行严厉的法律、残酷的刑罚,将大臣及皇族杀灭干净,然后收罗提拔遗民,使贫穷的富裕起来,卑贱的高贵起来。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暗中感念您的恩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纵情享乐了。二世认为赵高说得有理。就这样,有十二位皇子在咸陽街市上被斩首示众,十名公主在杜县被分裂肢体而死,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受牵连被逮捕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二世下令重新营修阿房宫,又征调五万名身强力壮的人去咸陽驻防守卫,这批人消耗的粮食很多,估计会供不应求,二世便下令到郡县中调拨,转运输送豆类、谷物、饲草、禾秆到都城,但规定押运民夫都自带口粮,同时还下令咸陽城三百里之内不准食用这批谷物。
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起义军四起,秦朝统治土崩瓦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根本上讲,秦朝一直奉行的就是用利益驱使、用酷法威胁的治国方略,民众被压榨的很是厉害。统治阶级压榨、驱使完民众以后,肯定不会再想着去利益民众了,而是自己去彰显自己的功德,好大喜功。这是根本的方略问题,从商鞅变法使秦强大以后,基本的路线就没有变过,直至灭亡。
这一方略和仁政是完全相反的,而不施仁政导致灭亡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仁是两个人的意思,不仅考虑自己,还考虑别人,而秦施行的政策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偏激政策。都说秦无道,指的就是这些东西,根本的东西影响方方面面,可以使秦强大,但也埋下迅速灭亡的祸根,除非及时进行变革。
中央集权有好的一方面,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显然,皇帝的权力过大,想让谁死谁就得死,不受限制,一个称职的皇帝还好,摊上一个为所欲为的就要出大问题,何况两个都是这样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动乱战争,民众渴望的是休养生息,可是两个皇帝为了自己的所谓功绩,不管民众死活,只管自己寻欢作乐,想要啥就要有啥,想建啥就得成啥,不考虑民众承受能力,不考虑成本。做的这么多事情明显超出了国家的承受能力。
一身的戾气,没有丝毫和气。两个皇帝在掌握巨大权力后,已经没有了做人应有的基本敬畏心和慈爱心,飞扬跋扈到了极致,不敬天地鬼神、不顾人伦,杀忠臣、杀兄弟姐妹,这样的戾气不可能获得人们的支持,相反会得到很多的反对,因为这样的气质在身的人,做起事来必然是天怒人怨的。
土地问题没整明白。秦从根子上是个以劫掠为生的虎狼之国,这是他文化的根基,表现在土地政策上,必然也是一层层的劫掠,最终受伤的只能是底层的贫苦农民,土地私有、土地兼并、沉重的税赋,轻轻松松就能把底层民众逼得没有活路。甚至人都不愿意去开垦荒地,可见劫掠得有多严重。
背弃了仁义,就投向了私欲。二世都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自己就是要享乐。把诸子百家的学问给禁掉,只留下所谓有用的知识,更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的极端表现。因为把人的思想禁掉后,人就只剩下了肉体,人为的要把人变成机器,只是满足皇帝个人私欲的机器。没有任何人会愿意把自己变成机器,所以只能招致各种反对。
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在作为一个婴孩,没有任何防备和分辨能力的时候,家庭给我们灌输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有营养的还是有毒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任何的办法去拒绝。父母宫在任何命理派系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能量和影响力,父母宫有问题的人,种种问题都要随之而来。
有很多父母为了达成自己的一些目的,欺骗孩子、威胁孩子、用暴力对待孩子,还有的不管不问的、还有冷嘲热讽的,种种阴险刻毒都将自己的不成功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在这样的对待下长大,满心的伤口,导致人格的不健全,更别说什么健全的认知了。最终又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国家可以通过改革来改变,而这种改革真的那么容易出现吗?太难了。同样的,对于一个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来说,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呢?也是太难了。因为我们不一定意识到我们的认知结构是否存在问题,这个结构在我们一无所知的时候被灌输并搭建起来,我们借它来生存,它就是我们认知的根基,刮骨疗毒谈何容易。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谨慎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生活和为人父母都是不需要任何资质的,我们更应当加强自己的学习,对待孩子也要以礼相待,以仁义相处。而不能把他们带歪了、带岔了,不然,也许孩子要用一辈子去救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