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跟大家分享了“自证预言”。那么今天要分享的“权威期待”本质上是自证预言的延伸,“自证预言”说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会实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前一篇文章)。“权威期待”指的是作为权威人士,他说的话,他的期待很容易在别人身上实现。家长作为孩子的绝对权威,我们的期待在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权威期待”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用象牙雕塑了一个美女,并且深深爱上了她,他真诚的期待、真挚的爱,感动的诸神,有一天,雕塑美女真的变成了活人。故事可能想告诉人们,有爱就会有奇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这则故事做了一个实验,他去一所小学里调研,并声称要给学生们做智力测试。测试后他给老师提供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和老师,名单中的这些孩子智商比较优秀,很有潜力,其实这个名单跟智力测验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完全是随机选出来的一些学生。但是,老师们并不知道真相。半年后,他们再次来到这个学校,结果是名单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平均成绩比名单以外的孩子要好。
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罗森塔尔作为心理学专家,在智商研究方面他就是权威人士,他所提出的高智商学生的名单,校方和老师都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有意无意的就会对这些“特殊的学生”额外的用心,更加关注。当学生们受到自己的权威人士——也就是自己的老师高度关注和期待时,他们会心领神会,就会更加自信,更加努力。
“权威期待”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不是在书本中,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由于经常在小区里溜娃,这让我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孩子,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及其深刻,她叫小毛,年龄和我家大宝相仿,每次小区里遇见,大宝都会主动跟她打招呼,可她基本都不会回应,甚至面无表情。此种情形换做是大人,可能会觉得尴尬,可对于3岁多的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谁都不会在意。
可是,小毛的妈妈似乎对小毛的表现很不满意,一边朝着我和大宝礼貌地微笑,一边就会骂小毛:“喂,人家跟你打招呼呢,怎么不理啊,你是个死人吗?”我急忙说,没关系的,小孩子嘛。
此时的小毛脸上依然没有任何表情,似乎她对妈妈的责骂已经免疫了或者是习惯了。小毛妈妈看小毛并无反应,开始向我抱怨起来,你看这孩子,内向得很,不爱跟小朋友一起玩,也不爱说话,胆子小,有时候像个木头,没礼貌,不像你们家朵朵,那么开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小区里偶尔还是能碰到小毛,这孩子显得越来越胆怯,越来越孤僻,总是往妈妈的腿后面钻,她妈妈呢,脸上总是挂着对小毛的轻蔑,不仅从来没有听她夸奖过孩子,反而每次都是无情的打击,我不仅打了个冷颤,这孩子好像毁在她妈妈手里了。
我的这个亲身经历,便是赤裸裸的“权威期待”,在家庭里,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是他们绝对的权威,孩子会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都是对的,在没有形成自我人格之前,孩子只能通过父母的评价去认识自己,他们会按照父母眼中的自己去生长,小毛就是这样,在她妈妈眼中,她内向,不爱说话,像个木头,她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成长,去塑造自己。
这一点在我自己孩子身上也有体现,我和宝妈都发自内心的觉得大宝朵朵是一个活泼,开朗,阳光,爱讲话的孩子,我们总是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她,结果她真的就特别阳光,爱讲话,有时就像一个话痨,她能快速地融入一个新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安全感。
家长作为孩子的权威人士,我们是可以很好的利用自己的这一身份去做一番大事业,培养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如何操作,我有以下建议:
真心地期待,充满爱的期待,就像皮格马利翁期待雕像能活过来一样,我们要真的相信孩子,这种相信不仅要体现在意识层面,诸如语言上行为上支持和鼓励孩子,更重要的是潜意识层面给孩子传递各种信号,表情上,情绪上,情感上,让孩子能从心底感觉到父母是多么的爱他,觉得他们可爱,这种感觉会让孩子内心充满喜悦,必须做到真心实意,而不是敷衍。
期待就是想象,想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要求我们大人要有想象力,在我们的心中要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形象,这个形象最好是高大全的,要集所有优点于一身,诸如,善良、乐观、向上、积极、分享、健康,想象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不断强化,不断期待,好的期待就像撒下健康的种子,接下来就是等待,等着收货的季节。
可以批评孩子,但要让她明白,即使我们有时忍不住还是要批评孩子,也没关系,但是,接下来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很多人只是为了发泄愤怒而批评,小毛妈妈就是这样,她批评小毛,别人跟你打招呼不应该保持沉默,然后骂她不懂事,像个木头,她没有示范性地告诉孩子,该如何回应,所以她的批评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给小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少讲道理,多讲方法,对待孩子一定要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不是像我们在大人社会中一样,很多人说话喜欢讲一半,留一半,让所有人猜,所谓的潜台词,用这种做法对待孩子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孩子不可能懂你,只能让他们更迷糊,反而通过强化具体行为,告诉他们该如何做,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反馈,从而让他们自己形成是非观念和价值观。
做好你的权威,用好你的期待,收获孩子的成长。
dy>�X�=�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