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评论说,严歌苓是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书写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她的经历实为一段传奇,文笔细腻,余韵悠长。作为高产作家,作品不仅多,而且质量也是上乘。其作品多是跨时空的,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严歌苓的文笔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经了解,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越南战地医院中随处可以嗅到死亡的味道,一次次劫后余生,让潜伏在严歌苓身体里的“作家基因”一下爆发了,她把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写进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丰富的现实生活成为了她创作的不竭源泉,《芳华》也是从她这段从军经历中汲取灵感。
张艺谋选中了她的《金陵十三钗》,她的《金陵十三衩》迅速大火。《金陵十三衩》是她在日本侵略者投降60周年的时刻,用笔书写对侵略者毫无人道的大屠戮的愤怒,对那十三个风尘女子的颂歌。。刘震云曾形容她,“不生活在中国的人,替中国人打捞中国人遗忘的碎片”。严歌苓借着平易但有力的文章,用独特的方式讲述抗战那些悲惨记忆,让无数中国人感触颇深。
书中描写了十三个风尘女子的心灵成长历程。她们最初是有意闯入美国教堂的,横冲直撞。电影镜头一转,这群不速之客鲁莽地闯入,以至暴露身体亵渎神灵,说着方言和脏话,避难的她们只顾自己的安危,似乎并没有想过外面人的生死,甚至欺负教堂里面的女学生。后来受伤的中国军人接连被收容进来,与她们同命相连地躲藏。保护着教堂,她们慢慢懂得了自我的处境,找回了泯灭的人性。最后被渲染的那一幕慷慨奔赴日本军营,十三个妓女的行为实在令人惊叹,转变竟如此之大,她们从之前的自私到大爱,不断加速成长,懂得珍爱他人,懂得人格和尊严,懂得爱与被爱。
严歌苓另一部对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芳华》。有的影评说,严歌苓用狂欢的故事与狂欢的语言,细数了不仅仅是“芳华”这段青春时光,更展现出我们从不曾发掘的内心黑洞到恍然。《芳华》透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一群招募而来部队文工团的年轻男女们,经历的坎坷的人生。每个人芳华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不一张的烟火。
后被拍成电影,反响热烈。我对影片中最大的感悟是,一个人做久了好人,人们便习以为常,不易识别这些细微的善良。比如影片中“告白事件”,掀起了高潮。刘峰因为爱意失控地抚摸了林丁丁的背部,吓的林丁丁大哭,大哭之后刘峰即刻停止,但是林丁丁哭着跑出去,林峰独自哀伤……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触摸事件”后经过“发酵”,刘峰被处分。关键就在于被处分时,平日里受恩惠的那些人不但不站出来为刘峰说句话,竟然落井下石,比比皆是。或许正是因为刘峰在大家心目中太完美了,甚至于把他推上了神坛。所以大家错觉的认为他不应该有七情六欲,不应该心中有爱。这是我们不曾注意的,我们往往习惯他人的不计回报的善良,忘了感激。难道只有有回报的善良,才值得我们铭记吗?
对比严歌苓的作品,不难发现,她注重描写女性人物。她说,“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也许在严歌苓眼中,女性更敏感,通过女性这一斑,可窥见全豹吧。有人说,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就像是《芳华》女主角,她从小被家庭遗弃,被同学嫌弃,所以她就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更能识别善良,也只有边缘弱势的女性能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与常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早就听过严歌苓的大名,除了喜欢她的作品外,她与丈夫的情感经历也是让人唏嘘不已。如此传奇的女性,实为难得。而她对人性的发掘揭露,更是引起了我们很大的感触,引起我们对人性的种种感悟。
文学院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