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罗辑思维出了一期《宅男是怎么诞生的》节目,里面讲了一个很有趣又很打击到人的一点。
里面罗胖自己做了一个分析,讲为什么人的认知能力看起来差距极大,但是生存能力差距没有那么大呢?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笨笨的,能力没有那么好,但是混得也不差?
罗胖给了自己的见解,说——认知能力强的人,天天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认知能力不那么强的人,好像天天什么都没想。但其实他在想人际关系的事,大家智力活动的底盘其实是差不多的。一个人的成就跟勤奋、智商的关系没我们想的那么大。
聪明人,往往善于做目的性很强的思考。比如做数学题,实施某项计划等。问题是大脑的带宽就那么多、时间就那么多,干了这样,就不能干那样。目的性很强的思考多了,那种漫无目的的社会性思考就少了啊。这两个神经网络,是互相矛盾的。就好像跷跷板的两头,你开启我就关闭,一个打开的程度高,另一个关闭的程度也就高。
这给了自己一个启发,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你看他不求上进,有时间也不用来学习知识,总是出去和人搞什么社交,到头来别人照样过得很好。
在之前我有一长时间沉迷于经济学的世界中,觉得学了哪个理论,用经济学懂得了社会上的某些道理,很是厉害,很感到自豪。然后不知不觉间好像和人聊天也高人一等了。
按照罗胖的那个道理来说,就是目的性很强的思考多了,漫无目的的社会性思考就少了。因为沉迷于目的性很强的思考,自己渐渐的就变成了一个超级宅男,每天就是图书馆,食堂,家,三点一线。
的确,可以说那段时间过得很充实,每天一睁眼一闭眼就是一天,有时也感觉发自内心的的快乐。但然后呢?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你的社交能力会变低,其表现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时常不经意就得罪了别人。
有应酬过的人应该都了解,应酬,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表演,很多的一些话,在说出口来已经在内心翻滚过好几遍了,更多的话都是一种表演,在不经意间去迎合他人,干嘛要迎合他人呢?不是要做生意嘛,前提就是要先搞好关系好办事。
如果人一沉入自己的世界久了,比如做数学题,学一项技能什么的,时间一长,你很容易活着自己的世界里,你的大脑会偏向于另外一个机能,在这个机能中,你就会变得很不会和人打交道。不知道一些话自己说出去会伤人,会让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会让别人讨厌你。
但是如果想要改变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就是笑来老师的那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自己学习来的。不知道自己在说出去一句话后会在别人心中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就去思考,去学习。其实小说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功用,经常出现一句话,不由得心底打了一个寒碜。她不由的红了双脸。他感到一阵惊慌。他为什么会感到惊慌,感到害怕,感到委屈。自己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时间一长,自然就能改进提高。
我喜欢看人物之间的访谈,比如这个人在听完那人的讲话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如果自己听了这句话后,自己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反应。然后想一想那人听了这人的话后做出的这种反应体现了什么呢。在人际交往中不断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人的经历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很多事情真的是用在了这件事上面,就不能用在另一件事上面了。只能取其一。
最终就会发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自己如何选择,任何选择都有利有弊,选择自己喜欢的,能承受甚至能忽略当中不足的,然后反复练习思考,最终终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