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的可真快,紧跟着年的脚步来的是“元宵节”,说起元宵节,还真得从根上了解一下,不能只知道“元宵节”只是吃元宵,耍灯笼、踩高跷、闹社火,既然元宵节是咱中国老百姓很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还是应该了解个来龙去脉为好。
据相关介绍“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圆之夜。其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习俗都有关联。“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的习俗,通过驱赶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随着时代变迁,火把逐渐被灯笼取代,“元宵节”也发展成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另一种说法和道教的“三元说”有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这也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的来源之一。
……
在我印象中能记起的“元宵节”,还是要数小时候奶奶做的农家炸元宵,那时候农村想要在元宵节吃上现在的糯米元宵、桂花元宵的人家很少,为嘛?一是物质贫乏、二是市场单一,我听说那时供应最齐全的就是乡里的“供销社”,农家需要买的吃喝度用只有去那里。
没有那么多口福的乡亲们偏偏对过各种节的仪式很看重,那就想想办法自己搞些形状圆圆,外皮软软的黄米面来替代,用内包豇豆红枣的手工“大元宵”来过瘾,团好后在油锅里炸到外皮焦黄内心糯软的程度,一样可以替代,从形式到内容营造出一家团团圆圆的喜庆气氛,像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一样吃的津津有味。
再就是曾经在省城Rong军医院工作的那些年,每到正月十五,除了政府派专门慰问团成员给Rong军送来各种慰问品以外,周边社群也会组织秧歌、高跷队来院表演,以示对Rong军的敬仰与关心。
虽说他们表演的并不专业,但其热情足够,认真程度不亚于专业团队,这样的表演对于行动不便靠轮椅代步的Rong军人员来说首先暖在心里,要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可算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了。
想起往事,就觉得任何一个年代,或者叫做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的内容和感知要求不一样,尤其像身体上因公伤残的卸任官兵来说,在这万家团聚的日子里,能有人惦记他们,而且行动上给予他们支持与关怀比什么都重要,他们需要像家一样的温暖,希望不被人们忘却,毕竟住在这里的每一位Rong复军人无论几级伤残都是在部队服役期间发生的意外,给予他们提供各方面帮助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职责。
国家对于这部分人是有定补定恤政策的,他们不会缺少生活来源的,但很多时候缺乏亲人关照和精神抚慰,然逢年过节的各方慰问无疑给他们带来从精神或到生活的慰藉,在各种不定期却从未间断的暖心传递中,正月十五算得上最热闹、最隆重、最有意义的行动落实。
这与民政系统的大力支持以及院方的积极配合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那十年间的每年“元宵节”的隆重仪式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想镶嵌在自己印象中的特殊节日借着特殊场地表演的真实景象,将会在一些特定日子里重复显现,因为它是融入了自己生活的真实过往,早就幻化为自己由青涩变成熟特别符号的具体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