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北极是从《动物世界》的北极熊。映像中的北极是极寒的童话世界,白茫茫一片。后来,看过沧月的一本武侠小说《七夜雪》,人物故事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倒是还能回忆起里面有大片描写绚丽极光的文字,让人心驰神往。
上周五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北极科考的小型沙龙,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北极的刻板认知。最近还蛮闲的,刚好有空把我的见闻摘录下来分享给愿意倾听的你们。
主讲人是我们学校物理海洋实验室的一个博后师兄,一共参加过6次极地考察两次:雪龙船中国科学考察,两次北欧海考察,一次阿拉斯加海雾调查,一次中俄北极科考。然而这位经历如此酷炫的师兄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沧桑又或者是不羁(请自行脑补荒野猎人里的小李子),他给人的感觉倒是亲切平和,像是刚从隔壁教室走出来的同班同学。(逻辑虽然有点奇怪,但我要表达是师兄还是蛮帅的啊哈哈一点也不显老)
北极圈,是北纬66°34′纬线圈(据说这样分并不科学),是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南的界线。这里是极地苔原气候,天气极寒冷,有大量的冰雪和漫长的冬季。
师兄给我们科普了不少"干货",比如北极气候研究的重要性:海冰融化加剧全球变暖的机理;北极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可燃冰;以及未来北极航道开发的可能性:使东亚到欧洲和北美东岸的航程缩短3000多海里摆脱对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的依赖。(虽然整个过程都是一脸懵逼的听不懂,但是还是大概主旨还是get到了,北极是块还没完全开发的大肥肉)
重点介绍一下我最感兴趣的一块啦:去北极科考的交通工具––"雪龙船",这是一艘破冰船哦~普通性能的船只是没办法突破积雪的重围深入北极的腹地滴。
简单介绍一下"雪龙号"的历史: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造船厂将原本为苏联设计建造的抗冰纯船以5000元/吨的废铁价卖给了中国,1993年改造完成后交付中国使用,于1994年正式投入我国极地科考。(太赚了有没有?包括改造啥的杂七杂八加起来也不超过2个亿,据说我们目前自主研制的"雪龙号2"保守估计至少5个亿woww~)
我以为科考生活很孤独很艰辛,然而船内是这样的:
不过他们不能上网,据说有个内网的BBS(玩过贴吧的你们都懂,搞个线下的扑克比赛什么的还是可以有的)
作为学食品的同学我一直以为北极只能吃到高能量压缩饼干或者速食食品。然而,我错了。雪龙船上的日常饮食以肉食为主,平时去拉下底栖生物网啥的,毕竟海里捕捞上来的科研样品不能了浪费是不是?
他们每两周会有一个大的集体聚餐,菜品会丰盛很多,但可惜我找不到图。随船携带的蔬菜水果只能保藏一个月左右,科考后期就只能吃泡发的脱水蔬菜了,心疼我们的科考队员一秒钟。
我想去北极大家最期待的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欣赏的北极风光和北极生灵:形态各异的浮冰和融池;缤纷绚烂的彩虹和极光;分不清日出日落的天海交际;以及这里的原住民:北极熊,海豹和那些叫不出名字海鸟。
绝对的"北极霸主",性格凶猛,体重可达750kg,体长可达2.7米。北极熊和寒冷是科考队员面临最危险的因素,为了防熊,科考队设有配枪的防熊小组,另外会在冰上实验作业处设置"苹果屋"来躲避这个庞然大物(特殊材料制成的半封闭空间,从头顶方向进入屋内)
北极熊很馋,有一次科考队员们在冰上烧烤,香气引来了三公里开外的北极熊,队员们弃食而逃...等再回去的时候发现北极熊没有吃烧烤,倒是喝了半罐啤酒,酒罐子上还留着它的牙印哈哈哈~
科研路漫漫,其中辛苦谁人知?
科考队员的衣服是能让在海里漂浮起来的特殊材料,醒目的红色也是为了能让他们在一片汪洋中更容易被发现。科考队员们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在冰上作业时会很有默契的划分自己的工作区以免对彼此的研究数据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个博后师兄的工作涉及到"融池水文和光学性质观测",从上面两张图也能看出他们是在融池附近随时可能崩塌的薄冰层处进行测量,危险系数还是蛮大的,至少两人同行才能基本保证安全。
要分享给你们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交流,师兄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和奇闻趣事其实远不止这些。因为篇幅有限外加材料不足的原因没法一一描述出来,望见谅。
北极是充满神秘感的一片未知领域,去北极做科研对于你我来说也许是遥不可即的梦想。不过北极旅游开发的前景的还是很不错的,不能去北极做科研我们还可以去北极旅行啊~某年后的某一年,能带着看世界的心出发吗?和朋友们一起去探索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