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看到了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开始了“卖国”的岁月。
这件事情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学过,末代皇帝退位后,与日本人打得火热,最后悍然在东北城里伪满洲国,先当“执政”,又宣布恢复帝制,第三次登基当了皇帝,一直到后来美国扔来了原子弹,日本投降,溥仪也宣布退位。
从溥仪的角度来讲,他3岁登基,6岁退位,几乎是在完全没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赶上了最不适合当皇帝的时代。
虽然退位了,但还在紫禁城内保留着小朝廷,溥仪还是故宫里的“宣统”帝。从小到大,满清遗老们对他的教育全都是奉天承运,你还是天子,孙文们办共和是办不下去的,天下百姓还翘首以盼你继续当皇帝。
后来张勋复辟,溥仪又当了12天的皇帝,这次他11岁,多少明白了点事理,也明白了当皇帝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更让他明白的,是后来在当皇帝而不得的时间里,大清国有努尔哈赤、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伟大祖先,他不能把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就这么毁在自己手里,怎么的也得对得起列祖列宗,把自己的国家夺回来。所以,他前半生的最大心愿,还是当皇帝。
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撵出了故宫,在父亲的王府里住了没多久,他就偷偷跑到天津的租借,在那里住了7年。
这7年里,他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花手里的钱让身边的遗老们去联络各种能帮助自己“复辟”的势力,最后,日本人捷足先登,把溥仪带到了关外,成功地掌控了这个一心要当“皇帝”的年轻人。
最后,皇帝当上了,才发现自己是一个傀儡,四肢全被线束缚着,线的另一头攥在日本关东军手里。
从溥仪自己来说,也许他并没有犯什么错,自己家的基业被慈禧奶奶毁的差不多了,传到了自己这一代,自己又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宣布让出产业。等到自己长大了,才明白外面那些人居然抢走了自己的东西,那肯定得想办法重新拿回来。
但是自己没实力,只有一个“陛下”的身份,所以得找有实力又同情自己的人帮忙,张勋也好,张作霖也好,段祺瑞也好,吴佩孚也好,时间证明这些人的实力都不够强,不足以帮助自己复辟。而日本人从自己一出宫就照顾有加,现在关东军的土肥圆还专门跑过来说东北龙兴之地人民翘首以盼陛下过去当皇帝呢,您赶快去吧。
于是溥仪就冲破种种阻拦,秘密跑到了东北。
结果到了东北发现,自己被软禁了,一切都要听关东军的。先当“执政”,再当皇帝,似乎也还是不错的选择,于是他照办了——而且不照办也不行,自己的小命就攥在人家手里。
这些在溥仪的角度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过错,他自己也承认,“日本人给的登基排场一出,自己早就飘飘然起来,也不管这个皇帝有没有实权,只是觉得实现愿望,重新当了皇帝,这样的感觉就很不错。”
但他的错误就在于,原本是要重新大清的皇帝,却一步步的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当了“满洲国”的皇帝,明知道这根本是两个概念,却还用“当了皇帝实现目标”来麻痹自己,成了卖国贼。
这就好比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溥仪的老祖先捉到了北方,两位皇帝在受尽屈辱之后,听说南方赵构当了皇帝,自己也要回复帝位。于是在金人安排下,当了伪北宋朝的皇帝,从此把北方与南方分裂出去,成了另一个操纵在金人手中的国家。
这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辛弃疾们站出来讨伐伪北宋朝,岳飞也不会再有“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宏伟目标了。
那么,溥仪正确的选择该怎么办呢?
个人认为,他的皇帝梦绝对没办法实现,因为时代的车轮已经不再允许这么个身份存在。
但是他比别人大的优势在于自己毕竟是正统,群雄争霸,自己还是最有号召力,招集自己的军马去打出一番事业,而不是躲在租界里只靠手下遗老们的各种活动去争取别人的支持——即便支持到了,也会像汉献帝一样,成为别人挟持的“王牌”。
这个道理,其实溥仪也懂,他派溥杰等人去日本上军校,组建自己的亲兵卫队就是例证,可惜他缺那么一点骨气,又明白的太晚。溥杰等人被日本人调开,卫队指挥权被夺,他就成了又聋又哑的傀儡,只能任由人摆布了。
看着溥仪的“前半生”,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真想告诉他: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您老人家干嘛不研究研究《三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