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试着厘清几个有争议的话题,例如“才能是否可以提升”,“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是不是就一定无法坚持做完有难度的事”,“社会认同感对一个人有多重要”等。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读前思考: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在他人眼里,你是否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如果有,是怎样形成的?如果没有,你觉得是因为什么?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传播甚广的迷障。
一、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在心理学家眼中,“才能”(talent)被定义为“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玛利亚·梅耶斯和同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总结了有关才能的四种典型观点,画出了一张四象限图(见图6-1)。
图6-1画出了两个维度,
一个是“特有(exclusive) — 普遍(inclusive)”维度,
另一个是“恒定(stable) — 发展(developable)”维度。
前者的分歧是,只有少数人具有杰出的才能还是每个人都可能有杰出的才能,后者的分歧在于,人的才能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发展的。两个维度交叉组合就构成了这张四象限图。
四种才能观
由于才华横溢的人类群星太过闪耀,天才论深入人心,即上面的四象限图中的“特有——恒定”才能观。尤其是智商测试普及后,人们更加认为智商是恒定的,天才只是少数。这种“特有——恒定”的观点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颇为常见,因此对现实中个人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很多积极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普遍——恒定”的才能观,即认为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如同这个世界的色彩一样绚烂缤纷,且与智力、个性、动机、知识和经验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关。人需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让自己更加自信。当然,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一味陶醉在自己的优势中,对自己定位不清,也容易引起个人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所持的是“普遍——发展”的才能观。前面我们讲到的隐含假设中有一项是“僵固型心智”,这个概念与“成长型心智”相对,是由发展心理学家、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这是“普遍——发展”观点的代表。德韦克发现,成长型心智的人所取得的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换句话说,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并不断为之努力,就真的会变得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心智是会互相转化的,要想从僵固性变为成长型,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们要把绝对化的否定评价改为开放的启发式提问,比如“我不擅长做这件事”可以改为“要做成这件事,我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我绝对不会像他那样做事”可以改为“从他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最后一种“特有——发展”观就是我们所说的”培优”,学校里的“尖子班”、“火箭班”也是实践这种观点的代表。这种人才观只着眼于少数人,事实上,野蛮生长的优秀人才也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禀赋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的程度并不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大。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惊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在努力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励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如果“我”有明显的能力上的短板,导致我在做某些事情时力不从心,难道也不需要改进吗?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要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三、做到极致,绝不苟且
不苟且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有舍,方才有得。而那些可以做到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的人。他们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们首先花了几年的时间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转投到另一个领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新领域中,然后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这个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
专注是一种态度,但专注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
如何专注,关于专注的取舍问题: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学习的宝贵知识却是无穷无尽,他一旦作出学习某块知识的选择,就意味着付出了暂时无法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成本。
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铃策略”。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假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四、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如:5美元的“创业资金”和2个小时来赚钱的任务)
一条重要的提升学习效果的原则,叫“必要难度”,通俗点讲,就是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取练习”,而“提取练习”的效果可以用“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来衡量。
提取练习:
比如学习不同科目后进行交叉练习,可以增加知识提取的强度。这种加量练习大脑的做法,其实与练肌肉并无二致。我们不能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而是要主动突破,寻求更高难度的挑战。在设计挑战时,要注意“难度适应”的问题,即经过训练,水平得到提升后,要不断提升难度,形成一个“挑战阶梯”,这样才能攀登高峰。
五、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既然为自己设计了挑战,那么在影响挑战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是要锻炼更强大的意志力吗?
意志力其实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它总有极限,长期坚持一件事而不感到痛苦的法则应该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三是增加互动得乐趣,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成功可以被创造,但绝不会被复制
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也是我们相聚在书院的原因。在前面六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时间、如何作出好的选择、如何即刻行动、如何学习与思维,以及如何优化努力,我们在6个方面进行了“术”的提升,在最后,我们将从“道”的层面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读前思考:
对于成功,或许我们有很多的迷思——
在你眼中,成功可以被复制吗?为什么?
你是否曾经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为此你会感到害怕还是开心?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寻找关于“成功”的密码。
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一、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如何成为一个主动、自主的探索者?
1、利用好已有的平台资源
2、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3、主动试错
4、了解自己,评估自己的价值:
管理好自己的“知识资产”,调配好学习实用性高(如工程、技术、金融)和思想性高(哲学、艺术)知识的时间,让自己的智力资产有市场。
在新思想或新技术刚刚开始兴起无人问津之时就投入进去,成为某一个新知识领域的先驱,实现知识能力的“低买高卖”。
5、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论文、作品集、发明专利等都在此列。
二、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在理论与现实中要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修正,找到解决方案。
大学毕业后,学生们陡然由象牙塔降临残酷而现实的人世间,真实的世界可没有说明书,应该怎样应对现实的问题呢?
1.正确认识问题,基于深入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
2.完全独立思考,先不借助书籍或网络,看看自己的思维能走到哪里,等提出假设后再去搜索文献或用其他方法验证。
3.继续独立思考,在可能性较大的方向下,寻找和筛选关联知识,迅速学习新知识。
4.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和模型,把问题简化到本质层面,构建理论不是权威的专利,通过验证假设来提升思考的深度。
5.修正理论,不断debug,让理论迭代,以变得更有力度,并可能在以后复用于类似的问题。
6.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概括,所以需要关注现实细节,通盘考虑,得到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7.如果方案不够巧妙和完备,重复以上步骤。
求解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差异很大,这很难在校园中得到锻炼。所以,我们要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建立理论和现实间的连接。因为用学术的态度能让我们思考得更深刻,而现实的复杂性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极限。由此,我们会慢慢构筑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智识,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三、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一)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做一个心智独特的人:
1. 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 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3. 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4. 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5. 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6. 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7. 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二)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
(三)坚持内心需要,独立选择去做酷的事情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质疑貌似最可信的结论,不盲从别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处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