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理韧性”?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一书给出这样的定义:在“压力条件”下提升抗击打能力、顺利完成业务所需的管理思维和情绪的技能。正如我们在写简历时出现在个人描述中的“抗压力”,在现在这样的市场性工作环境中,在大多数工作单位中,都存在着竞争与淘汰。但应对这样的环境,只具备出色的技能也许并不够。在书的前言部分作者明确地提出观点:一个人就算拥有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一旦被不断加大的心理压力击垮,就非但无法发挥出全部实力,还无法拿出成果。可见“心理韧性”对工作成绩和个人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许并不突出。相反,公司的一些学历并不高的员工可能开始也很不起眼,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做出成绩,也许开始并不是突出的成绩,但是后来越来越好,一来二去成为公司的攻坚力量。而那些高学历的员工要么继续维持现状,要么干脆辞职,成为成为这场竞争的失败一方。
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会认为会念书的人不见得会工作,他们实践能力不强。或许会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这真的是全部吗?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也很注重实践,那种只注重理论教学早就发生了改变。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结合《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的观点,我认为不会工作不应该是指能力不足,而是思维方式发生了作用,影响到了工作能力的发挥。
那么怎样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又是什么呢?书中说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更容易造成心理压力,更容易采取放弃这样的错误的行动。有人会说这是承受不了压力,其实是当事人采取了错误的思维方式放大了压力。他们把必须成功,不能失败作为自己的标准,一旦不能如愿以偿,他们会陷入巨大的绝望,进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样的情况反复多次会导致另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即否定价值与志向本身的“无所谓”思维方式。认为再努力也无法成功,同样是放弃努力。
凡事不绝对的“最好”型思维方式则是相对于“必须”与“无所谓”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书中认为首先要肯定目标、价值和志向。同时不将其作为绝对要求,归根结底将其定为相对愿望。用书中的话说,从来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失败就是世界末日,成功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肯定了努力的必要性,凡事尽最大努力去做,客观地认识失败,成功只是很理想的结果,失败并不是否定能力的理由。将自己从害怕失败的巨大压力中释放出来,也就有余力将自己能力更高效地发挥。
那么前面所说的学历高的员工运用的是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学历低的普遍会运用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吗?在我看来,对于高学历以往的优秀更容易使之形成“必须”成功的概念,他们对于失败的容忍度反而会低于不具备那么优秀的过去的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反而会更客观地认识失败,更容易接受不好的结果出现,他们不会陷于本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的巨大纠葛中,我们可以说这些人有更多的“带宽”去关注工作本身,循序渐进地走向成功。所以如果你觉得现在正处于对自己的否定或者疑惑中,不妨试一试转变一下思维方式。
以上观点结合《麦卡锡经营思考习惯》一书和自身经验得出,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希望告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朋友,在走入职场后是肯定会遇到不愿意发生的事,甚至是失败,千万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俗话说胜不骄,败不馁。输得起才能赢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