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便,但也有远涉千里的人,也有为生计奔波常年回不了家的人,要不怎么会有茶马古道,怎么会有丝绸之路的绵绵延续,怎么会有徽商、晋商等等流传下来的商号。那行走在丝绸之路的背影,应该多是独行者,多是离家走天涯的孤行者。
想必,这些古人的孩子也是在没有他她的陪伴中渐渐长大。只是怎不见少子思念远方亲人的纷纷诗词,最多是思妇独上高楼遥望远方,一夜未眠而已。
现在留守儿童这个词被创造出来,那古代为何没有这个问题呢?为何在现代会被放大。当然这个话题可能有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因素。如,古代多是家族式的,一大家相互照应嘛!现代多是独自开灶,自己过自己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少了陪伴照应嘛!古代抱团,现代独立门户。
不能以那个先进、那个好来对比。时代车轮滚滚,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方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造化。
只是,当今孩子的成长的确是头等大事,无与争锋。本来就想记录一个现实的故事,结果却写成议论文了。
还是扯会思绪,回归现实社会。有一个虚岁3岁的孩子,2021年下半年就能光明正大的上幼儿园了。只是满1岁后,妈妈上班,爸爸奔波中,孩子大多时候只能依靠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已经83岁了,虚岁84了,奶奶75岁了,虚岁76岁了,两个人腿脚不便。一旦妈妈上班,爸爸不在家,孩子就只能每天窝在高高的6楼,外面的阳光、空气、微风,孩子是享受不到的。外面孩子们间的热闹,她是感受不到的。
孩子的妈妈上班时间大多是固定的,一趟上20天能休息10天,这10天是最珍贵的时间。爸爸的时间不保障,经常跑外面,回来也经常加班。
人上了年纪,各种病就找上门了。有一天,奶奶的老胃病犯了,疼的躺在床上,自己顾不了自己。83岁的爷爷早早就得上了骨质增生,双腿行动不便。小丫丫要吃饭呀,几张嘴不能干饿呀!
于是83岁的爷爷搬着凳子坐着擀面,坐着炒菜。小丫丫不听话,也许饭不好吃,拿个勺子乱戳,乱扔,总之在木乱中吃完,总算填饱肚子了。还要想法陪着小孩子说话,陪着她玩。家里就70平米的地方,一会沙发,一会卧室,来来去去都是这些地方。两个老人、一个年幼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青年人来,3个人就窝在六楼上基本不下来。奶奶不敢独自带着孩子下楼玩,她追不上孩子,眼睛也不那么亮了,也跑不动了。最多是下楼买些生活必需品,然后急忙上楼。
三人的世界就是家里的70平米,最多隔着窗户看看外面的热闹,看看蓝蓝的天空,然后继续在家里打发时光。
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和两个老人像是在坐牢。
两个老人必须确保自己不能躺下,如果一个躺倒,真真是束手无策了。谁也帮不了谁,搀不动,扶不起。有一次,爷爷不知道什么原因倒地了,奶奶没有力气扶他起来,小丫丫更是茫然无知了。爷爷自己也爬不起来。最后在地板上慢慢爬,慢慢滚,自己硬是挪到沙发跟前,奶奶把沙发垫垫给他,先滚动到沙发垫上,然后手扣住沙发,非常吃力地、一点一点往上拱,终于坐直了。然后就靠着垫沙发垫,一点点,人坐起来了。
两个老人时常要围着小丫丫,照看她的吃、她的穿。小丫丫也不能生病,她病了,两个老人是没有办法带她去医院的。
似乎一切都得靠自己,靠运气。
如果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也不像侦探一样,搜罗各种证据来证实这件事是真的。不信的人,你说什么他都认为是假的。姑且就当消磨时光,听我讲个你自己不相信故事,总是人间的故事么,哪怕没有人相信呢。
这样的故事其实太多了。有多少孩子有父母一直陪在身边,陪伴他她长大呢?也许,现在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是留守儿童。只是时间长长短短不一而已。
那些进城寻找出路的人、谋生的人,有的一走就是一年。到了春节短短的陪伴孩子十天半月,工厂那边活急、活多,又要匆忙地走,于是孩子又留给了家里的老人了。你看视频里,哭着喊妈妈、不让大人走的视频有多少。更多的孩子选择了默默承受,选择接受这个现实。
时代列车似乎越来越快,我们奔波的远方越来越远。我们一方面宅的那里也容不下,一方面又天涯海角,四处奔波。
也许这一代孩子是新的留守儿童,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可以网上见,可以看见你,可以听见你的声音,可以想你时看到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但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地长大、快乐地这大。如果你不是留守儿童,你有父母经常的陪伴,祝福你,你很幸福,有快乐的人生出发期。如果你是留守儿童,也祝福你,岁月教会你很多,也愿你无风无浪平安长大,愿你长大后四海宽广。
愿所有的孩子都有梦想,都有大大的梦想,都能谱写自己人生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