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北方长大的孩子会不会都像我这样对北京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尤其是求学在南方、定居在上海,虽说逐渐习惯也喜欢上江南的细腻、精致,但每次到北京,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尤其是在初秋!
北京的秋是金黄色的。她不像摇曳着粉色樱花的日本、红叶层染的加拿大,北京的黄是嵌在路边,几株或一丛的、不经意的黄。但这黄映着金灿灿的阳光,呼应着无处不在的朱漆大门、胡同里懒洋洋坐着晒太阳的老太太,这种黄就变得铺天盖地、肆无忌惮起来。
在这种肆无忌惮的气氛里,时间是静止的。你来到这座城市,就好像回到几十年前离开的那一座。在北京,正午的阳光刚刚落下,傍晚的寒风便呼啸起来。路边的行人于是加上一件清晨出门就带着的厚外套,拉高衣领、紧裹围巾,在风里匆匆的走着。靠街的居民楼有人在居室临街的墙上挖一个窗口,挂上牌子,“内有烤肠、煮玉米"、“吃饺子进院子",于是就看到放学的小孩子垫着脚站在窗外,递上纸币,眼巴巴的守着自己的那份温暖递出来。北京的店大一点儿的喜欢铺红地毯、浅黄色的化纤桌布,食客和店家对地毯和桌布上洗不净的污渍毫不在意,毕竟有酒有味道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大店的服务员们自然也像大院子的姑娘,别有一种千脆麻利、舍我其谁的作风——在她们的身上是绝看不到那些虛头八脑的逢迎、客气,您有什么需求都能得到嘎嘣脆的响应。小一点儿的店千脆不提供送餐到桌的服务,食客们交费拿了单子,自己去窗口排队领取。服务员们穿梭在其中忙着翻台收拾,前后吆喝着帮拿着托盘、不知坐哪儿的食客安排地方。
走在北京的街上,时不时和记忆中离开的那座城市对比,想念短暂寒冷的秋天和路上那些神色匆匆的行人;回忆每当供暖以后,暖气片散发出来的独特味道——我离开时的那座城市的情景,和今天的北京仍颇有相似——说到底,我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