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文的研究,多不胜数,形成的书籍,更是如此。
我们不妨从思维上看看。古今的变化。《左传》隐公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从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并不是像权威所研究的那样,采用了什么所谓的各种语法,助词,等等。
我们之所以这样解读,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用西方的词汇,就是逻辑。所谓的西方认为的逻辑学。
我们看孩子的说话,就会明白:
1---饭,吃,妈妈。
这句是《左传》的逻辑,更是孩子的逻辑,是我们原本的逻辑。
2---妈妈,我要吃饭。
这是我们中西结合或者近代的思维逻辑。
我们的哲学,我们的思维逻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原本的思维方式,比现在的所谓逻辑学更简练,更抽象,更接近人的天真,本源。可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这样的思维方式更能促进大脑的功能。
比如,妈妈,我要吃饭。吃饭是主题,但是说完整句我们才知道孩子要吃饭。
“”我”字,是画蛇添足的,谁说话谁就是“我”
这就是我们现在一直教给孩子的所谓逻辑学,所谓现代思维。
我们不能看出,这是在学习后天的,落后的,远离本能的,所谓逻辑学。
我们由此可以看透许多:我们的各个方面都在细分。以前没有这么多学科,没有这么多法律条纹,没有那么多分工,没有那么多界限,…………
这就是思维的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我们的确全盘西化了!
但是我想说,我们的文化,思维,哲学等等,是把人往更高级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