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摔跤吧!爸爸》是怀着让我泪奔的心情去看的,借机发泄一下心底的不快。事实证明,它果然没让我失望。一场电影下来,泪涌出来,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看完电影被问及怎么样的时候,我几乎脱口而出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太好看了!那个爸爸太厉害了!”
所以我只是万千普通观众中的一个,也同样为其中的对梦想的执着、为动人的亲情而潸然泪下。每一个不了解剧情发展的观众在最初大概都会给那个爸爸贴上“残忍”的标签,不顾一切地训练女儿摔跤、不问女儿所想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她们身上、更不顾所有人对自己女儿的冷嘲热讽……他似乎只是一个自私的、为了自己梦想牺牲女儿的爸爸。
可是剧情是怎样反转的呢?
“我羡慕你们有这样一个爸爸……”一个14岁就不得不嫁为人妇的女孩儿这样告诉她们。她们有一个多好的父亲啊,为她们的未来考虑,让她们有权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至于早早地就开始与锅碗瓢盆为伴,相夫教子,庸碌地过完一生。
当从国家体育学院回来的大女儿不屑地告诉他,你的技术已经老掉牙,过时了……他们父女接下来的“斗争”成为让我最感戳心的剧情。一个身体已经发福、臃肿的年老父亲与一个体格强健、意气风发的专业运动员的较量,在父亲灰头土脸地从沙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宣告结束。
那一瞬间突然好心酸,“残忍”的似乎变成了女儿,她怎么忍心打倒一个在摔跤上倾注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心血的父亲、她所取得成绩难道不是因为有他的训练吗?看过那一幕我甚至担心这个要强的父亲从此会一蹶不振,没有哪个人在梦想几乎被击碎的时刻不去怀疑自己,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日渐衰老可能不足以承载大半生的梦想的时候,那种挫败感是让人心碎的。
可是,幸好他依然是一个强者,一个追求梦想的偏执狂。
这既是一个关于梦想的励志故事,结局自然圆满。两个女儿接连取得冠军,那句“你是我的骄傲”不仅是对女儿的肯定,更是一种梦想实现后的欣慰。
可是我们在关注这些温情、鼓舞人心的场面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些人、一些事。
2.
作为摔跤手的爸爸为什么一心要生儿子?——因为他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他的事业。
村里人为什么对两个女孩儿的变化冷嘲热讽?——因为在印度,女孩儿是不允许这样的。
摔跤比赛的负责人为什么不让她们报名?——因为从来没有女孩儿参加过摔跤比赛,因为女孩儿怎么能和男孩儿摔跤呢?有没有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即视感?为什么最后又同意她们的报名?——因为女孩儿摔跤是难得的看点,他们可以出售更多的票,大捞一笔,女孩儿做摔跤手只不过是他们赚钱的工具。
……
类似的例子在剧中有很多,这部影片在中国收获如此高的票房,豆瓣评分居高不下,难道和其中折射出的中国的现实没有一点关系?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依然存在,而且跟随时代潮流随时出现新的变种。印度如此,中国亦是如此。
可喜的是,就像剧中姐妹俩通过努力得到认可一样,如果社会提供更加公正的平台,更多的女性在许多领域也越来越出类拔萃,而不是曾经的由男性撑起半边天,这样的改变让性别的有色眼镜无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可笑的有关部门负责人惹得这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父亲怒骂:
“印度之所以得不到奖牌,就是因为有你这样不作为的官员。”
对方却一脸虚伪地说道:“没关系啊,我可以让贤嘛。”
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是不是也让人想起了什么?前段时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
再看看那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摔跤教练,就会发现,他的存在纯粹是赤裸裸的讽刺。在他的训练下,大女儿在比赛中一次次失利,对选手优势劣势的错误把握和刚愎自用的做法,让大女儿更加相信父亲的指导。最为气愤的是,他竟然在最后的比赛中派人“囚禁”了这个女儿只听他的话的父亲。
影片并不仅仅为了突出父亲的技术有多高超,训练有多有效,也不是为了强调父爱的力量,但是用这样一个国家体育学院的教练来作对比,它想借机表达什么呢?
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小喽啰——叔叔家的侄子。作为旁白,他将故事从头讲到尾。在剧中,他也是一个一直支持、鼓励、帮助叔叔和他两个女儿的“好人”。每次看到他出场,总是有欢乐的气氛,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人物的。可是仔细想象,为什么他总被欺负,作为每次摔跤练习的“靶子”,一次次被堂妹打倒,爬起来还可能被打……
塑造这样一个角色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突出女孩儿也可以比男孩儿强?还是他仅仅是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增强喜剧性?在叔叔和女儿们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他始终未缺席,却又毫无作为,他是他人逐梦过程中被忽略的牺牲品吗?但是他们看起来又总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一部受欢迎的电影,不会只凭借出色的演员和演技赢得观众的眼球,想要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至于被淹没,它就要在激起的千层浪花之下让人看到大鱼和虾米的生存状态,并能够让这波浪形成一股势头,朝着它必须要去的方向汹涌澎湃。
《摔跤吧!爸爸》不仅仅是温情的,催人奋进的励志剧,更是一部现实批判剧,让人在落泪之后依然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