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拖延症”可能是让许多老师、家长都会“抓狂”的问题。做起事来磨磨蹭蹭、临近上学了作业还没能完成……这些行为不仅让父母“叫苦连天”,也是孩子自己成长的阻碍。我们老师遇到"磨蹭"的学生怎么样纠正?又怎样的方法?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遇到过很多学生做事拖拉,经常晚自习完不成作业。每天不是被语文老师留堂补作业,就是被其它学科留下来补作业。看起来每天忙忙碌碌,效率总是不高,而且学的很辛苦。家长们也被孩子“折磨”的没脾气,别总是抱怨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自律,我家的孩子怎么是这样。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班上的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拖延行为,只是每个孩子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我们需要甄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焦虑,减少对孩子的催促。
在写作业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做作业的顺序不一样,很多学生会把擅长科目的作业先完成,把不喜欢的科目作业留在最后完成,对这部分学业产生拖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遇到障碍或学习习惯造成知识链接断裂,一时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上课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敬而远之”,作业也不会写,导致作业拖拉。遇到这种情形,我们不能一味批评学生不完成作业,而是要分析学生抄作业和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可以适当降低作业要求,逐步提高学业成绩。
有些孩子的拖延行为,并不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还未形成较好的时间观念。可能在上一二年级时,为了完成作业家长坐在旁边监督。要做什么作业,都需要家长指导督促,导致所以孩子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完成什么作业。孩子没有在小时候养成较好的时间观念,没有家长在旁边督促,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拖延症逐渐也就形成了。
有些孩子的拖延现象,可能和电子产品有关。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疏于监管,没有精力陪孩子,周末都是电子产品陪孩子,这些孩子通宵达旦的玩游戏,时间长了上瘾,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打起游戏来满血复活。等家长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已经很严重。有的家长采取各种强制手段限制孩子玩手机,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悲剧。
如果我们换种想法:大人工作一天回到家后都不想继续加班或做家务,都想舒服的躺在沙发上刷刷短视频。所以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可能先看看手机、电视,因为一天的学习生活感觉很疲倦,也想放松一下,所以此时的拖延是给孩子们一个情绪的缓冲期,我们可以规定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或者作为一种奖励,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了,可以奖励孩子看手机、电视,前提是之前要和孩子规定好时间,时间到了孩子再怎样“纠缠”,家长要立即执行,养成习惯就好了。
拖延不是时刻都在发生,每个人都有不拖延的时候。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会自然地减少拖延行为。家长也可以邀请孩子来监督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出现了拖延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也会让孩子更有主动性。家长可以奖励孩子不拖延的情况,这样孩子就会从过去的成功事件中找到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当孩子出现了不拖延的情况时,及时表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