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这件事,大家都有一个认知,那就是我们都知道多阅读的好处多多,可就是觉得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经常看见某某大v一年读了几百本,自己一年连个位数都没有达到。
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能鼓励自己的从来不是励志语录的心灵鸡汤,而是比自己优秀的人还努力。
跟世界上大多数道理一样,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也知道阅读可以增长见识,扩张眼界,但为什么就是一年看不到几本书呢?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难道我们天生都不爱看书,看书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颜如玉,黄金屋”的诱惑,可是这也是不符合常理,毕竟我们也算经过十几年应届考试的产物。
我们不是不爱阅读书,而是缺少一个方法。人生在世,拼的不过是个认知,是个方法论。
在十几年的学习教育中,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阅读就是卯足劲,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大量时间去阅读啊!
这是我们大多数的误区,我们大多数人所受教育就是叫我们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读到一些不明白的论说,我们就需要去查百科全书或者其他一些资料,总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读书一定要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去精读,让我们一翻书就觉得需要一口气读完。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是花费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看得是同样一本书,但有的人就是比你更有效,更灵活,更快理解,时间还花费最少,你也许最能感叹:别人就是天生的,爹娘给的。正如那句老话,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还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方法多,才能少走路,才不容易产生挫折感,才能走到更远。
我也走过很多弯路,以前我还是很顺意本能地觉得阅读真是是一件痛苦的书。
为了学习运营微信公众号,要多写作多看书,我前段时间特别关注了很火的“秋叶大叔”、彪悍一只猫、简书一哥“彭小六”和其他的一些老师。经常看到老师在微博、粉丝群里晒书,分享读书方法。
惊讶发现,那些眼中的牛人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每天还有大量时间去阅读看书。
秋叶大叔是经常在飞机上、高铁上、在跑往各地的分享会中,读各种书;简书一哥就是每天在工作中挤出时间来看,他是三餐之后的半小时和晚睡前,这样算下来他可以至少看2个小时。
我当时蛮惊讶,原来时间还可以这么挤出来,发现那些牛人会利用各种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而不是我们尔等凡人口中所说的完整时间,一大块一大块时间才叫阅读。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去阅读?
一、明确你阅读的目的
或许有很多前辈对你说过“读书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不要带着目的去看,更不要功利性读书”。
这些话也并没有错,但我自己并不认为抱着某种目的去读书就是要比“读书就是为了享受乐趣”而感到羞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过,阅读就是增进资讯和理解力而去阅读,二者的差异也不能以道理计算。
其次,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阅读是为纯粹娱乐、增加资讯或是理解力,并没对错之分,也无任何道理可言,看你自己的取向而已。
二、读你感兴趣的读物,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外国名著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大家都在鼓吹读书好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你培养你的美感,娱乐自己还能增长见识,可以帮你通过面试拥有一份还不错的好工作,也可以说能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升官发财。
你说:好吧!读书太多好处了,那我也去读。
于是,你一上来抱着啃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还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过去十几二十天了还在书的前几页,就再也没有翻开过。从一开始的斗志昂扬到后面的懊恼自责,也不过是几天的时间。
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大一抱着我要一年读多少多少书的目标,也幻想着读完我即是牛人的美好愿望,兴致冲冲奔去图书馆,借了好几本大家口中的名著,《红楼梦》、《红与黑》、《巴黎圣母院》、《情人》……,还颇有斗志的制定了几周看完,一天看多少页的计划。很不幸,改变不过三天就草草放弃,我当时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脑海中一直盘旋着:原来我不适合看书。各种负面情绪向我袭来,导致很长时间看见书就没有想要翻开的冲动。
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根本就没有阅读的习惯,一上来就给自己读名著,名著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当时一开始想要培养阅读爱好的我看,而且很多名著有着各种高度,需要自己到达一定人生认知才能产生共鸣。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培养阅读的兴趣,不要你开始就看名著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是说自己的逼格不够高,而是你到达理想状态还很远,你却想一下子逼迫自己到达理想状态,还想坚持让自己处于理想状态,到头来你除了对书的敬而远之没有其他的好处。
其次,你若是要养成看书阅读的习惯。身边最好随身有几本书,方便你有时间去看,若你觉得拿几本书太重,完全可以入手一个kindle,(今年入手了一个kindle,在阅读数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出差随身带几本书,只有书在身边、随时有书可以看才有机会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没有习惯来勉强自己看一两本好书是痛苦的,或者先从自己有兴趣的书养成看书的习惯。
三、阅读,不要只顾着阅读速度和数量
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疑惑,自己看书速度也是挺快的,看的书也很多,可是书一过完脑子里却什么都没有留下。
以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一年读不了100本书,别说自己会阅读》,当时我的阅读量才几本,当时真的有几分无地自容,自己真的是读得太慢了。
后来就强迫自己读的再快一点再快一点,自己还特意百度了一个速读方法,结果了速度上去了,质量不升反降,一本书都在囫囵吞枣,读完了,也忘完了,什么也没有记得。
读的快,阅读的书多,不代表我是真的理解了句子、结构,当我盲目追求数量的时候,定下一周看几本的目标,当初阅读为增进理解力的目的也变了,阅读变成追求冷冰冰的数字。
读书,不在于速度而在于计划,读好书,不在乎数量而在于质量。
四、学会检视阅读
在30分钟里看完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去精读一遍。而是使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去快速搜索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的能力,毕竟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分每秒都有无数新知识的涌出,拥有快速有效的检索能力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一种竞争力。
什么是检视阅读,又称系统化略读,强调得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阅读,并抓出一本书的重点。
想想我们在平时看一本的习惯,是不是一拿在手就从开头看到结尾,不论是好书还是坏书。
正确的做法是,翻开一本书,先看书名页,有序看序,在看目录页、索引,再调几个和主题有关的篇章,读上一两页,最好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
这几个步骤,就足以让你对一本书有足够的资讯,也能让你判断是想要仔细阅读这本书,还是不想读下去。
检视阅读的好处,可以让你很系统地略读一本书,时间投入成本也很低,挖掘了这本书你是否继续投入时间和注意。
五、学会做读书笔记
当你已经有了阅读的兴趣,而你也不是只想增进资讯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理解力,边看边做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做笔记的好处是,可以通过阅读建立起一个思考的框架,这个框架不仅仅在当时方便我们更好理解这本书,也可以方便我们在生活运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当我们建立框架,可以将书中对你来说碎片的知识放进去,进行归类,才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也更容易将书中的知识很好和外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你需要做笔记的方式也不一样。书
古人讲得好,不动笔墨不看书。没有学会认真做笔记、总结,一年看100本书也没有用,除非你真正学会怎样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自己为生活所用,所以你需要明白的是看书光是输入还不够,重要的是输出。
六、利用碎片式时间进行阅读
在新知识有如海浪般袭来的时代,社会各类分工协助关系越发复杂细化,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平台的涌现,更是让现在人很难甚至无法整合出一大块专门用于学习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在急剧碎片化。
整块时间被各种琐事碎片,就更加要求我们掌握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性。
不要小看你认为十几分钟,将这些碎片化时间用来看书,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你都是有了质的飞跃。不是说非得变得多完美,但至少比原来昨天的你好。
比如,上午起床有十分钟碎片时间,中午吃完饭有,晚上10分钟,加上睡觉前十几二十分钟,一天就有至少40多分钟。若你每天可以阅读20多页书,二周多时间你就可以看完一本书,一个月可以看两本,一年24本。
若你平常碎片时间更多,更碎的时间,想想你一年可以看完多少书。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要小瞧一颗石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