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4中事中说合情合理
题文诗:
君子中庸,中庸真情,凡其事行,合于情理,
有益立之,无益废之,之谓中事;凡其知说,
有益为之,无益舍之,是谓中说.至中真诚,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奸事奸道,治世所弃,乱世从服.充虚移易,
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
其明目之,所不能见;其辩士之,所不能言.
虽有圣智,未能偻指.其不知也,无害君子;
其知之也,无损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
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度;
百姓好之,乱其所事.狂惑戆陋,始率群徒,
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
是谓上愚,其曾不如,好相鸡狗,可以为名.
诗经有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
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原文】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1>,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2>,“坚白”、“同异”之分隔也<3>,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4>。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5>,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好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6>。《诗》曰<7>:“为鬼、为蜮<8>,则不可得;有靦面目<9>,视人罔极<10>?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注释〕 <1>“立之”、“废之”当与下文“为之”、“舍之”互易。 <2>施[yí 音移]:通“移”。 <3>坚白:指石头的坚硬和白色两种属性。它是战国时争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以名家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论者认为“坚”和“白”两种属性是各自独立,互相分离的,因为眼睛看到“白”而看不出“坚”,手摸到“坚”而不能感知“白”。后期墨家则主张“坚白相盈”,认为“坚”和“白”不能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存在。参见《公孙龙子·坚白论》以及《墨子》的《经上》、《经说上》、《经说下》。 同异:是战国时名家惠施的论题。他认为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具体的事物之间有“小同”、“小异”;而从宇宙万物的总体来看,万物又莫不“毕同”、“毕异”。参见《庄子·天下》。有厚无厚:也是惠施提出的哲学命题。他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平面从厚(体积)来说是无,但面积仍可大至千里。见《庄子·天下》。一说“有厚无厚”是春秋时邓析的论题,见《邓析子·无厚篇》。 <4>偻[lǚ 音缕]:通“屡”,快速。 <5>戆[zhuàng 音壮]:纯朴而愚蠢。 陋:见闻少,知识浅薄。《集解》无“好”字,据宋浙本补。 <7>引诗见《诗·小雅·何人斯》。 <8>蜮[yù 音域]:短狐,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 <9>靦:[tiǎn 音忝]姡,面貌丑恶狡猾的样子。 <10>视:通“示”,给人看。 罔:无。 极:尽,指看穿。
〔译文〕
凡是事情和行为,有益于治理的就做它,无益于治理的就不做它,这叫做正确地处理事情。凡是知识和学说,有益于治理的就确立它,无益于治理的就废除它,这叫做正确地对待学说。事情和行为不得当,就叫做奸邪的事情;知识和学说不得当,就叫做奸邪的学说。奸邪的事情、奸邪的学说,是太平盛世所抛弃的,却是混乱的社会所依从的。至于天地间盈和虚的互相转化,“坚白”、“同异”的分辨,这是耳朵灵敏的人也不能听懂的,是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看清楚的,是能言善辩的学者也不能说明白的,即使有了圣人的智慧,也不能很快地将它们点明。但是,不知道这些学说,君子还是君子;懂得这些学说,小人还是小人。工匠不了解这些,无害于掌握技巧;卿大夫不懂得这些,无害于从事政治。帝王、诸侯爱好这些学说,就会乱了法度;老百姓喜欢这些学说,就会把各项工作搞乱。但是那些狂妄糊涂、愚蠢浅陋的人,却率领着他们的一伙门徒,辩护他们的主张学说,阐明他们的比喻引证,一直到自己衰老了、儿子长大了,也不知道厌恶那一套。这可以叫做极端的愚蠢,还不如爱好鉴别鸡狗的优劣倒可以出名。《诗》云:“你若是鬼是短狐,那就无法看清楚;你的面目这样丑,给人看就看不透?作此好歌唱一唱,用来揭穿你的反复无常。”说的就是这种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