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豆小姐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现山东省。孔子年轻时很穷,50岁时进入鲁国政府,后来做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被逼下台,背井离乡。后来的13年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实现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一处也没找到。年老回到鲁国,三年后就死了,死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第一位私学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作为教育家,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从小教师在我的心里是特别神圣的,就像以前写作文一般,如园丁,如蜡烛。后来渐渐的这种形象在我的心里在慢慢的淡去,发现不再像我们想的那么高洁圣神,而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但的确,作为教师教书育人,这是一件要肩负多大责任的使命。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虐待学生,猥亵学生,甚至更可怕的一些事件。也当我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校期间人品不好的同学只是因为读了师范大学家里有了关系,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样的选择和社会安排着实有点害怕。
并且包括身边一些朋友也把教师这份职业当成是一个跳板,先工作着,以后也另外好的工作就不干了。
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很多学校都会设有孔子的塑像。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教师,更因他无私的教育理念吧。
所以,有一个私人观点,就在于针对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师,是否能够有一些不一样的筛选和任职标准呢?不只是看文凭,看证书,看关系。还有其他更加重要的点。不再滥竽充数】
正名:“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通俗点说就是,名符其实。学生问孔子,所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
如,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所谓“君道”。君按君道而行,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才叫名实相符。否则,他就不是君,即便他被称为君。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今年从年初就特别的能够理解一个词叫做“务实”,见过了夸夸其谈,见过了名不副实,感受了一些虚无缥缈,发现务实真的太重要了。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安全感,给别人一种靠谱,自己内心也才能够踏实,不至于飘起来。
另外,每个人都扮演了很多种角色,父母,儿女,爱人,老板,员工,学生等等,各色各样的角色,面对不同的角色我们的身份以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变换,并且做好每一个角色的义务。
比如,作为儿女你就应该孝敬父母、尊重父母、赡养父母。作为爱人,你就应该体贴对方,照顾好家庭。作为学生,你就应该学好知识,用于实践等等。哲学,这一本一辈子都值得修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