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站位,是否意味着立场不坚定,或者说,自己成了贬低意义上的“理中客”从而选择性失明?
舍友围圈相拥坐下,情绪激动,一齐指责评判一人,自己听而不语。怀疑:人多火气大,肯定会放大他人缺点。不愿让别人来影响自己对第三人的评判,但实在做不到,冥冥之中,已被带入其中,他们所指责的人所用的尖锐评语也大概也成了自己对这些人的评价,仅残存一点点质疑。指鹿为马,就在其中,无法逃脱。
近日,朋友圈默契般接连几条都在唾骂旁边的岛国,指责日本对中国水球姑娘残忍窒息犯规,心想:自己未了解整个事实,不了解水球规则,不好评判。没错,“窒息犯规”二字已经触及他人生命违背体育精神,必须指责。但,这可能是评论人的描述,而非观察。此外,舍友分享下图微博评论:
自己分享观点:“足球篮球比赛中,都有“造犯规”的术语。“造犯规”是必须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球商,但不可否认的是,利用过度,也是缺乏体育精神的体现。当然解释,“擦边球”并非造犯规,本就是一种技术,在赛点,在赛场,打擦边球无可非议。”在质疑微博热评的同时,由于自己不大懂得乒乓球赛事,也会怀疑自己的观点,所以最后也加上一句“外行人的观点”。
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自己是变理智了呢,还是冷漠了呢,冷漠到没有爱国情绪同仇敌忾。也可能是自己对赛事不怎么关注,无法体会别人的愤怒。网上有一言:大家会被愤怒冲昏头脑,失去理智判断事实的能力。但是,很多人已经清楚理智的重要性了,却往往忽略愤怒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记住,有时候,生气才是美德。(作为自己的警戒,不要怕站位,不要怕愤怒)
理中客时时刻刻想着翻案,猜想可能性,有替别人洗白的倾向,不愿站位。但自己并不是不愿站位,而是不敢站位。总觉得只有自己亲自了解完整的事实,才决定如何评判。但同时,摸清事实,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自己也数不出几件亲自查询而出的真相,最后也只是驻足旁观。
陈老师曾对作为学生的我们强调:不要怕观点出错,观点的转折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这个让你变化的过程。获益其言,深受鼓舞:要勇敢表达自己(沉默的大多数是不是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的人哪?),同时,追求理性、中性、客观,但此时的“理性”、“中性”、“客观”都是有限度的,毕竟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啊。
“在喧嚣的网络中保持理智”大概很难做到吧。
与某师兄讨论过该话题。大概就是,可以理解网络上群情激愤的人。毕竟,中日之间的对立古已有之,民族情绪难免代入竞技比赛当中。在互联网的喧嚣的环境下,吵闹相比冷静本来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自己保持清醒,看看热闹就行,而不必尝试去说理。
所以说,也有这么一群人,持有和我相同的观点对吧?只是,选择沉默罢了。但是沉默沉默着,是失去了发声的力气,还是勇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