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农业工程学科以复杂的农业生物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的原理与技术,探索环境、装备和设施与农业生物的互作规律,研究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工程技术、装备和设施,提供与农业生物系统相关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
本学科始于1985年获批的农业机械化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本学科包含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农业工程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等4个主干学科方向。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2人,占专任教师的87.5%。
本学科紧密结合农业工程发展的国际前沿和吉林省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0余项,累计经费近3000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在北方旱地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收储运、北方畜禽场(舍)结构设计和智能农机装备及农业电气化等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及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的科学作风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高层次的农业工程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切合实际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思想品德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求实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工程的发展服务。
2.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培养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专业文献阅读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3.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学习与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三、研究方向
方向一: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围绕现代农业,主要从事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作物种植机械与装备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相关研究。
方向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围绕绿色农业与清洁能源,主要从事新能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生物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以及设施农业环境过程控制相关研究。
方向三: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农业工程。围绕智慧农业,主要从事大田作物作业、畜禽养殖、特种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理论相关研究。
方向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围绕可持续农业,主要从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液态有机肥施用技术与装备、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盐碱地生态治理工程技术与装备相关研究。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5年(含硕士阶段)、本科直博研究生学制为5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均为7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指导小组由导师邀请2~3名校内外正高职称专家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文献阅读报告、科研进展汇报及学位论文全程指导。对交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组成交叉学科的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低于2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不得低于17学分,不得高于19学分,学位课12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必须补修2~3门本科课程,课程具体由导师确定,考试及格,不计学分。